高职“思政课”应隐去其名渗透于“文史哲”


 柴福洪

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效果不佳,需要总体改革。“思政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是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上来。因此,“思政课”改革的基本路径应该是应隐去其名渗透于“文史哲”。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现实”与“思政教材”的反差大。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要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利已不害人”,原计划经济的劳动价值取向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现实社会中,利已与害人往往存在必然联系,讲道德、诚实守信很难办成事情,甚至没有人相信你的诚实,认为诚实与仁义在市场经济社会没有市场。若是大胆违规操作,冲破道德底线、做人底线,反而成功系数上升。学生在上学、就业、职业发展中,亲身体验到一系列不平等、不诚信、不道德现象,把“思政课”教材上的主流观点,摧毁到“石器时代”。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与功利性影响实效性。现在的学生对“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教育的基本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流答案,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可比。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学而优则仕”,过分追求仕途的观念也正在经历重大变迁,如今则强调“学而优则富”。知识被分成“有用”和“无用”,只想学对赚钱,尤其是能赚快钱、赚大钱的“有用”知识感兴趣,对不能赚钱的知识统统不想学、不想听。在现在的学生眼里,知识价值开始拆分标价了。

3、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思政课”效果。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当代中国青年一样,成长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随着人类社会靠代际经验传承、塑造价值观的模式发生改变,观念的代际更迭加速,文化的更新加快。在人类历史上的长久岁月中,各种社会主流文化更替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终其一生,或许只生活在一种文化影响下。当今,文化变更的时间缩短,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覆盖人的一生,乃至无法完全覆盖青年成长短短的数年。

4、教学方法单一、生硬、笨拙,脱离实际。思政课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呈现呆板单一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除毛泽东思想外,中国化的政治思想观点没有像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一样,有论证说理、有逻辑推导,大多是观点生硬、教法笨拙。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理论尚没有生成系统,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理论解释,原有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多。

5、思想观点直白、暴露灌输,没有艺术性。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接受感性的东西,不易接受理性的东西。政治意识形态是理性的产物,而塑造政治意识形态的人通常具备远见卓识,思想意识经常超出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许可的范围。其思想内容是以概念、判断和推论等理性形式表达的,而且这种表述都是经过深入思考而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的。直白的教学、暴露地灌输、没有艺术可言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二、意识形态的含义与规律

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固化与群体对某一理论化了的观念意识的崇拜。

2、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

3、意识形态的存在。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的特征。一是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二是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三是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四是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五是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5、意识形态的类别。社会有大众领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极端。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

 

三、改革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措施

1、承认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的矛盾。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意识的最高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生活。然而,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与西方民主法制政治意识形态相匹配的,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不相匹配的。邓小平理论把市场经济融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意识统治之下,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确取到了好的效果,由于其生命的有限性,却没来得及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转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这是中国政治与经济理论矛盾的源点,不承认它的存在,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2、承认矛盾、藏拙扬清、以史导识、以物生意。在承认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理论基本矛盾的同时,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需要的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的产生,需要长期的社会宏大实践与过程。目前,只能是转换思维,“藏拙扬清、以史导识、以物生意”。因为高职“思政课”不可能等着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治意识体系生成后再开设,只能是从历史上的史实导出传统的政治意识,只能是从物质生活导出当代的政治意识,以理服人、以感诱人,让事实说话、让生活说理,从而诱导学生树立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意识形态观念。

3、高职“思政课”应隐去其名渗透于“文史哲”。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部”应改名为“文史哲教学部”,隐去“思想政治”之名,以“文史哲”为名。“隐去”思想政治之名,是为了让普通大众顺利接受;“呈现” 文史哲之名,是让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化。其本质内容不变,只是需要加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体现中华儿女的文化本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直接移植台湾的“国学”是不妥的,需要有政治意识强的“思政课”老师传授,比较妥当。因为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是意识形态与治国理念。

4、“思政课”改革思路应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四大块,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道德与法制,四是形势必与政策。高职“思政课”没有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加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四大内容。从内容看,都是人类顶尖级的优秀文化精髓,是任何一个中华民族子孙必须掌握、领会、了解的轴心、主流、精典、正能量的文化内核。有了这些思想意识内核,才称得上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人。

5、教法是以史讲典、以事说理,让真理源于生活。“思政课”不应该只是空洞地说教式灌输,要以史讲典,如《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课程的章节,分解成不同的模块,按教材一个个地提炼出观点。教学只讲历史史实,以讲故事为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讨论,重在归结出“毛邓理论”。并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些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结果。改革后要调查,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一次“我要怎样改造旧中国、治理新中国”的学生研讨会。

《形势与政策》课,可分解到每一堂课,在上其他即《思政》课前,用5-10分钟时间,把即时重点新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政策,当堂讲解,老师明确谈的是个人的看法。定期开设形势必与政策讲座。

《道德与法制》课,实行案例教学法,先拿出案例,老师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再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总结。构建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演讲比赛等环节,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建设、了解农村实际情况,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开展中国治理研讨会。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社会实践不可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门课,应该向MOOC方向发展,本专科不应有区别。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20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