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的消息屡见不鲜,许多西方国家的奢侈品店名牌店里挤来挤去的几乎全是中国人,从伦敦到柏林再到拉斯韦加斯,从东京到首尔再到迪拜……中国人俨然成了各国繁荣的“救世主”。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让各国媒体频发感叹:中国到底是穷国还是富国?
单从海外购物潮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富国,中国人出国出境最大的乐趣也是购物!据中国奢侈品专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出境旅客人数连续第五年以20%的速度增长,达到1.7亿人;人均境外购物消费额达到632美元,居全球第一。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一个公开场合也坦承:去年,中国境外购物消费总额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每每从海外回来,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里面塞满了自已中意的商品,或者是朋友嘱托捎带的商品,大到名贵手表,小到蒸锅炖锅以及品牌服饰、奢侈皮具,奶粉香水、红酒餐具甚至是马桶盖垫都是应有尽有。按说“中国制造”早己风靡全球,出国旅行大可不必如此辛劳疯狂购物。但现实又迫使中国人乐此不疲加入到汹涌的海淘大军中,因为在国内,同类商品要么价格奇高,要么就是假冒伪劣,让众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
除了品牌放心质量可靠,价格也是中国人热衷于在海外购物的一大原因。我在美国时,也喜欢去诳奥特莱斯,那里面形形色色的知名品牌优质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即使没有碰上所谓的打折季,许多大牌服饰、皮具的价格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一些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服饰,在中国的商场卖得很贵很贵,而在美国的商场却只卖出淘宝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想想这些“中国制造”不远万里,来到美国,除了长途运费,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美国人均收入水平也高于中国,却能享用到如此优质优价的“中国制造”。同样的商品,在中国的价格却比国外高很多,这对中国人当然很不公平。
一个朋友2013年曾在燕莎花了15万买过一款德国名表,这款产自德国德累斯顿的名表堪称顶级名表,去年底游德累斯顿时,我特地走进了设在古城堡的旗舰店,发现里面看表选表买表的几乎都是中国人,德国店员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顾客交流。那款玫瑰金机械表,标价是1.7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2万多元,由于这款名表产自德累斯顿,在当地购买,退税额高达25%。也就是说,在北京需要15万人民币才能买到的名表,在德累斯顿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可以省下三分之一。海外购物值不值,人们一看一比,就用不着再多思考了。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国内游客包括深圳市民,这几年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去抢购各种货真价实的名优商品,而进口原装奶粉常常一上架就被中国人抢购一空……鉴于中国人对奶粉的抢购习惯,一些西方国家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购买洋奶粉的限购措施。去年元旦前后,香港甚至出台规定,大凡赴港旅客只能携带两罐奶粉离境,违规者可判200万港元罚款和最高7年监禁。如此严厉的限购措施,以前闻所未闻,只是因为中国人海外购物太过生猛所致。
一个靠出口创汇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大国,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需求的庞大市场,却生产不出让自己放心的奶粉,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耻辱。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奶粉长期过不了质量关?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婴幼儿产品何时才能让中国妈妈们放心?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反思的问题。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中国人也曾坚定不渝的支持国货,支持本土生产企业,可换回来的却是“大头娃娃”“三聚青氨”以及什么皮革乳粉等等黑心产品,让“中国制造”一再蒙羞!
“中国制造”历经30多年风雨兼程,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中国制造”没有使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很多代工产品其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在海外畅通的自主品牌少之又少。“中国制造”只是给国际品牌代工,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营销渠道,附加值或者含金量都不高。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过去低成本、薄利润、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一些东南亚国家正从中低端制造业抢夺中国的成本优势,高科技制造业也在回迁到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凭藉成本低廉和人口红利等优势,曾经吸引不少外商投资中国。但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所谓技术创新在中国已经喊了N多年,但技术创新之路仍然走得十分艰难。虽然过去科研经费投入巨大,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并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
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技术创新。要遏制海外购物,还需要政府推出减税让利政策,减税不仅是对企业减税,更要对商品减税,特别是把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降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淘汰粗制滥造的企业和产品,也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新一届政府显然意识到减税让利的重要性,尽管阻力重重,这项工作看来己经在启动。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还应该潜心向德国学习。“德国制造”以产品质量可靠著称,几乎涵盖了精密机械、医药工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食品加工等等领域,其制造业占德国GDP的30%以上。无论是一支钢笔还是一只锅,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处处都能体现出“德国制造”的品质和价值,在世界上深得信任和尊重,其附加值和含金量也很高,更为难得的是,许多德国企业并不靠追赶潮流走捷径一夜暴富,而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产品数十年之久,这样的制造企业才拥有生命力和良好的口碑,也才不畏惧山寨仿冒产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