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选前和选后民调,都显示保守党和共党势均力敌。英国人几乎认定,卡梅伦要想呆在唐宁街10号,恐怕要和其他小党分享权力联合执政。最有意思的是,4月下旬英国金融时报似已笃定的口吻强调:“参选者焦急地等待着某些事情的发生:潮流是会向右,使戴维?卡梅伦的保守党得势?还是会向左,令埃德?米利班德的工党占优?英国选民似乎比以往更加固执,决心不给予英国两大政党中任何一方以绝对的统治权威。”
即便是大选结果之前,该报虽然认为卡梅伦“或重返唐宁街”但“保守党看来有可能成为‘无多数议会’”。
“大奖开出来”,卡梅伦再次成为幸运者。起码,小卡不必再费劲心力去联合其他在关键时刻靠不住的小党去勉强执政,而是依靠保守党的胜利去单独执政。而承诺“为劳动人民挺身而出”的工党则败得很惨,只拿下232席,比上届大选少了26席。尤其在苏格兰地区,工党丢掉40席,工党影子内阁外长亚历山大输给了苏格兰民族党的20岁女大学生候选人布莱克。工党党魁米利班德无奈承认,周四晚是“一个非常令人失望和艰难的晚上”。
被民调捉弄,卡梅伦有悲转喜,米利德班则由喜转悲。大英帝国上演的这场政治局,看不到严肃和绅士的味道,反而有些娱乐和泡沫化--当然这种桥段的突然反转,是的卡梅伦成了最大的胜利者。至于那些失意者,如工党领袖米利德班、自民党领袖克莱格及右翼的独立党党主席法拉奇,则一个个为败选负责,黯然辞职。
卡梅伦获胜后已经觐见女王,再任首相。卡梅伦能胜利,自然有其政绩支撑,如英国走出危机阴霾,在欧盟内部独树一帜;还有英国不像欧元区那般被通缩窘境所困。但是,卡梅伦在所得同时,也在内政外交上失分颇多。
首当其冲,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能够获得大选过半席位,多少是靠了苏格兰民族党的奥援。这个立志独立的政党,能够获得独立公投的机会,全拜卡梅伦所赐。虽然独立公投的结果是苏格兰留在联合王国,但苏格兰独立的政治意愿和民意根基还在。卡梅伦给予苏格兰民族党机会,该党也对保守党投桃报李--起码从大选结果看如此。亦可这么理解,苏格兰民族党也是恩怨分明的政党,工党在苏格兰地区的大败,尤其是20岁女大学生能够击败共党资深成员,亦算是给予工党最大的羞辱。
成也苏格兰民族党,卡梅伦未来的政治风险恐怕也来自该党。从保守党再到工党甚至英格兰民众,都不可能让卡梅伦在苏格兰问题过于“自由”。但是,说好的给予苏格兰更多的自治权呢?卡梅伦要兑现对苏格兰人的政治承诺,必然会引发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不满。若对苏格兰的承诺不兑现,苏格兰也会玩“不给糖就捣乱”。
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肯特大学政治系讲师帕布斯特说:“保守党此次的胜利得付出很大代价。他们可能成为那个协助苏格兰独立的政党而史上留名……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一个分裂的国家,以及是否会‘梦游’出欧盟。”
现在的英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孤立主义的岛国。虽然英国在“七国集团”中经济增长较快,但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复苏,是靠缩小军费开支和放弃很多大国应有的开支实现的。即便如此,卡梅伦依然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以确保英国经济的永续发展。英国舆论和民意之前之所以对卡梅伦的经济政绩并不算太认可,就是觉得英国陷入了小国寡民和小富即安的态势中。这种小富使得英国的大国地位迅速陨落,让人感觉大英帝国的余晖变得更加黯淡。
尤其是,卡梅伦要摆脱欧盟的固执依然,他胜选后还在承诺要在英国举行脱离欧盟的公投...少了英国的欧盟是损失,离开欧盟的英国则彻底使英国变成大西洋中的孤岛。更悲剧的是,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也在渐趋瓦解,这不仅仅是因为英国违逆美国意愿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还在于美国领导的对IS(伊斯兰国)的反恐战争,英国几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在上次伊拉克战争中,布莱尔和布什则组成了紧密的“双布”组合--虽然备受全球诟病。
虽然奥巴马在祝贺卡梅伦再任首相后期待深化美英两国的“特殊关系”,但内向紧缩的卡梅伦无力承担这种“特殊关系”的重任。未来英美关系向何处去,很难预料。在欧洲,美国重构“特殊关系”的伙伴有很多,譬如德国还有法国。更要者,作为弥补美国全球战略力量不足的支援,美国已经给予日本自卫队全球行动力的许诺。美日新同盟关系,似乎在取代美英“特殊关系”。
卡梅伦的首相之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英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存在感,是以深度涉入欧洲事务和全球事务作为前提的。远离欧洲,英国大国地位自然旁落。卡梅伦要小富即安还是大国地位,看上去他更倾向前者。也许未来,英国留给世界的印象只有王室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