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争论启示中国仍然需要科学启蒙
转自基因农业网
大家都在讲本世纪是基因时代,这对于当代人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基因带来了机遇,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各种困惑。这个很自然。
一
我们看看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谁都不会想到会像今天这样快。最著名的杂志Nature、Science、Cell,PNAS,包括《中国科学》等主要的期刊杂志,每一期都有大量关于基因的文章,包括转基因。有个估计,美国基础研究的经费大概有49%投入到生命科学中。根据欧盟第六届第六次框架计划,欧盟范围内约46%的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大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的主题。这对包括医学、农业、环境在内的有关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各方面的疑虑,比如干细胞的问题(关于生殖干预、基因改造、是不是可以允许操作人类受精卵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与我们农业有关的农作物转基因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其中包括伦理方面的争议。
但是我想,以科学的态度来看,我们不必害怕争议,科学总是在发展的。针对这些困惑,我们科学家理所当然应该正面来回答,依靠我们自己的研究,依靠事实,根据科学的结果来积极地探索和应对。
就拿中国来讲,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从上世纪后期,中国水稻基因的研究从参加日本的水稻基因组测序开始,短短的不到20年中,使中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方面,走到了世界的一线。张启发院士统计,从2008年到2010年,国际核心刊物上总共发表有关水稻论文79篇,其中29篇是中国学者发表。这说明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国际水稻研究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席位。可以试想,国际重要的水稻会议,如果没有中国学者参加的话,可能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水稻国际会议。最近两年,中国科学家参与了番茄、马铃薯、甜橙、谷子的基因组测序,说明了在农作物基因、基因操作、基因组研究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拷贝国外同行做的事,我们有很多自己的创造,有很多原创的研究。
水稻作为很重要的工作,包括基因、基因组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生命科学基本规律,操作或者控制、改造我们的农作物和动物,带来巨大影响。
二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过去我们讲克隆技术,实际上我们有时也需考虑伦理。
干细胞研究方面,科学家有一个共识:不能用来克隆人,这是一个底线。我们必须承担科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两院院士咨询报告,去年结束了。根据路甬祥2010年第15届院士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开展了公众关注的重大科学伦理问题,以及国际社会、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伦理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底由学部道德委员会组织转基因技术伦理及科学家社会责任课题,召开了转基因农作物的伦理研讨会,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界、媒体都有参与。中科院学部道德委员会组织起草转基因负责任的《关于转基因研发的行为准则》(编者注:该准则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的形式最终发布),这个目的是更好规范从事这方面单位和科学研究人员的行为,希望科学院、工程院、农业部商议后联合发布这个准则。
这个准则制定的原则是:1,与国家转基因有关的生物安全制度与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体制相衔接,遵循与课题相关的生物安全规则;2,转基因的行动准则,作为科学家负责任的基础研究和开发行为的参考;3,准则的对象,是从事转基因研发的个体,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个体,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4,要紧扣转基因研发的特性;5,要力求涵盖基础研究、开发全过程,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6,准则本身是动态的,整个研发过程,社会发展,应该跟国家标准的变化相一致。我们希望这些原则可以更好规范科学共同体的作为。
去年媒体报道,美国学者在中国的黄金大米试验,实际上是用不知情的学生做人体试验,这引起社会巨大风波。这是典型的例子,中国转基因食品研发应该有严格规范。这些个别人员没有更好遵守规章,使得社会对转基因本身产生更多疑虑,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一个严格规章很有必要。
三
转基因的科普宣传工作很重要。这次5个学会(编者注:指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联合召开研讨会,黄大昉老师组织农业生物技术传播平台启动,商讨建立农业生物技术传播网站(编者注:指基因农业网)的事情。
现在有不少网站宣传反转基因的事情,为什么学术共同体没有正面应对的平台呢?我觉得建立一个网站,来进行正确的科学宣传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我也很高兴,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办的《植物生理学报》今年6月份要出版转基因专刊。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植物日,这是由一批重要的植物科学组织发起的。我们希望利用这个节日做科普活动,今年是转基因的科普。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有一个非常好的转基因宣传栏,吸引了社会公众来了解转基因。对于转基因研发过程中人们担心的事情应该有一个说明,这方面非常重要。
对中国的今天,我们希望进一步强调科学宣传,或者说叫科学启蒙。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我在北大当校长的时候也讲,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这个过程。
今天我们的科学水平,我们的民主水平,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作为科学家来讲,应当让全民了解当代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科学共同体应该发出声音,尽管可能他们对新生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没关系,可以通过自由的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加强我们的研究来做很多的工作。
问题是今天的媒体很发达,有各种各样的网络,作为公众未必对各种事情很了解,我们的媒体记者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有了解。我们北大学生有不少在媒体当记者,他们讲,要发表负面新闻标题才能吸引眼球。
2012年11月5日,《健康报》刊文批评转基因大豆标识不明确的事情。本来这个批评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华网的中华论坛转载标题却是《中央级大报炮轰转基因,中国政府转基因主管挨批了!》。一般老百姓一看会是什么感觉?
这方面,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关注,有了这个网站,希望正面应对这个事情。希望公众媒体来了解。
前几天《羊城晚报》刊登整版反对转基因的文章《美国为何向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并由光明网转载,是美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戴健、顾秀林、朱宪超几个中国人翻译。(编者注:即《目标中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文章罗列了6个问题,我就根据这6个小标题发表自己看法:
第一个标题《洋快餐将中国变成“糖尿病之都”》。这个问题是对的,但洋快餐跟转基因有什么关系啊?汉堡早就存在了,快餐早就对人造成健康影响。媒体有很多不同看法,我自己也早就提醒公众关注,但这个标题跟转基因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你可以讲美国洋快餐用转基因玉米作为添加剂等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个标题《垃圾食品可以像海洛因一样让人成瘾》。这个也是对的,包括吃巧克力,这是个常识的问题,应该让年轻人少吃垃圾食品,但与转基因无关。
第三个标题《转基因工程的第一个大项目是水稻》。这是错的,现在全世界最成功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当然水稻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但从长远来讲,全世界玉米会越来越多。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前年玉米产量已经超过水稻。未来几年中,根据农业部估计还会增加,因为我们需要吃鸡肉猪肉,而猪肉是饲料利用率最低的。中国人不吃猪肉行吗?不行。我们希望猪长得快一点,省一点饲料。
所以玉米、水稻、小麦中,玉米产量更大,我们中国进口玉米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四个标题《利用基因技术垄断种子资源》提到“驯化和培育水稻的历史长达一万两千年,适应千变万化的各地自然条件的耐旱抗虫品种被农民培育出来,从来无须‘生物技术’插手。”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水稻的育种,从尖端生命科学发展,水稻的遗传组学早就在用很多新的技术,从细胞杂交、远缘杂交来培养很多新的品种。如果没有这些生物技术,袁隆平杂交水稻和李振声的小麦品种也出不来,他们把很多野生物种的基因转移过来育成新的品种。
我们现在的科学正在丰富农作物的品种资源,李振声把偃麦草的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培养了大量小麦品种,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基因。现代的生物学包括基因技术,正在丰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
第五个标题《转基因产品让小白鼠三代后断子绝孙》。这是媒体最骇人听闻的消息,包括某个省老鼠死亡的报道。实际上,对于2010年俄罗斯科学家用仓鼠做的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实验被俄罗斯学术界否定,为什么还要源源不断地引用这个错误实验,特别是断子绝孙、灭种、免疫力降低等等?
最近法国的转基因实验,也被法国最权威机构包括审批转基因的机构都认为其实验本身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觉得这个没有对转基因研发产生动摇,但我们还是需要建立严格的科学制度。
今年3月,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环保人士马克•林纳斯在牛津大学的演讲,我觉得非常好。他过去是坚决反对转基因的,但他能够反思,通过大量了解,他觉得以前做错了并向公众道歉。我想公众最终都会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积极的推动作用,包括基因技术,生物工程育种。
关于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回到农耕时代。破坏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因素是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我们小时候吃的农作物种类比现在多,但不是因为转基因。大规模农业的发展势必让我们的食用农作物品种越来越单一。这并不是转基因惹的祸,这个趋势早就存在。
当然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取得某种平衡。在更好利用原始的种质资源方面,我们中国农科院做了大量工作。并不是等于有了转基因才使我们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知识学术界应该认真让公众了解,让公众了解当代农业、环境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六个标题《被转基因污染的中国食品链》,讲中国的食品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转基因是一匹特洛伊木马,华盛顿的美国精英精心设计,只要中国允许它进入,20年内中国的食品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吃转基因食品将近20年了,是不是美国的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希望我们的学术界,希望我们的媒体多动动脑筋,如果想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话,希望有更多充足理由,而不是来误导民众。
我们可以讲大公司垄断了种子市场,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孟山都?为什么中国的种子市场由外国人来操纵?
我们并不笨,我们的生物技术研发在很多领域走在前面,为什么要失去机会呢?看到人家创造更多现代农业辉煌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宁可放弃?
今天这个会议我希望大家冷静思考一下,中国应该怎样做这个工作。谢谢!(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培养及其遗传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此文系作者在2013年2月28日北京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文字稍有编辑,未经作者本人确认)
一
我们看看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谁都不会想到会像今天这样快。最著名的杂志Nature、Science、Cell,PNAS,包括《中国科学》等主要的期刊杂志,每一期都有大量关于基因的文章,包括转基因。有个估计,美国基础研究的经费大概有49%投入到生命科学中。根据欧盟第六届第六次框架计划,欧盟范围内约46%的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大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的主题。这对包括医学、农业、环境在内的有关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各方面的疑虑,比如干细胞的问题(关于生殖干预、基因改造、是不是可以允许操作人类受精卵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与我们农业有关的农作物转基因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其中包括伦理方面的争议。
但是我想,以科学的态度来看,我们不必害怕争议,科学总是在发展的。针对这些困惑,我们科学家理所当然应该正面来回答,依靠我们自己的研究,依靠事实,根据科学的结果来积极地探索和应对。
就拿中国来讲,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从上世纪后期,中国水稻基因的研究从参加日本的水稻基因组测序开始,短短的不到20年中,使中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方面,走到了世界的一线。张启发院士统计,从2008年到2010年,国际核心刊物上总共发表有关水稻论文79篇,其中29篇是中国学者发表。这说明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国际水稻研究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席位。可以试想,国际重要的水稻会议,如果没有中国学者参加的话,可能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水稻国际会议。最近两年,中国科学家参与了番茄、马铃薯、甜橙、谷子的基因组测序,说明了在农作物基因、基因操作、基因组研究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拷贝国外同行做的事,我们有很多自己的创造,有很多原创的研究。
水稻作为很重要的工作,包括基因、基因组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生命科学基本规律,操作或者控制、改造我们的农作物和动物,带来巨大影响。
二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过去我们讲克隆技术,实际上我们有时也需考虑伦理。
干细胞研究方面,科学家有一个共识:不能用来克隆人,这是一个底线。我们必须承担科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两院院士咨询报告,去年结束了。根据路甬祥2010年第15届院士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开展了公众关注的重大科学伦理问题,以及国际社会、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伦理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底由学部道德委员会组织转基因技术伦理及科学家社会责任课题,召开了转基因农作物的伦理研讨会,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界、媒体都有参与。中科院学部道德委员会组织起草转基因负责任的《关于转基因研发的行为准则》(编者注:该准则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的形式最终发布),这个目的是更好规范从事这方面单位和科学研究人员的行为,希望科学院、工程院、农业部商议后联合发布这个准则。
这个准则制定的原则是:1,与国家转基因有关的生物安全制度与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体制相衔接,遵循与课题相关的生物安全规则;2,转基因的行动准则,作为科学家负责任的基础研究和开发行为的参考;3,准则的对象,是从事转基因研发的个体,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个体,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4,要紧扣转基因研发的特性;5,要力求涵盖基础研究、开发全过程,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6,准则本身是动态的,整个研发过程,社会发展,应该跟国家标准的变化相一致。我们希望这些原则可以更好规范科学共同体的作为。
去年媒体报道,美国学者在中国的黄金大米试验,实际上是用不知情的学生做人体试验,这引起社会巨大风波。这是典型的例子,中国转基因食品研发应该有严格规范。这些个别人员没有更好遵守规章,使得社会对转基因本身产生更多疑虑,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一个严格规章很有必要。
三
转基因的科普宣传工作很重要。这次5个学会(编者注:指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联合召开研讨会,黄大昉老师组织农业生物技术传播平台启动,商讨建立农业生物技术传播网站(编者注:指基因农业网)的事情。
现在有不少网站宣传反转基因的事情,为什么学术共同体没有正面应对的平台呢?我觉得建立一个网站,来进行正确的科学宣传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我也很高兴,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办的《植物生理学报》今年6月份要出版转基因专刊。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植物日,这是由一批重要的植物科学组织发起的。我们希望利用这个节日做科普活动,今年是转基因的科普。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有一个非常好的转基因宣传栏,吸引了社会公众来了解转基因。对于转基因研发过程中人们担心的事情应该有一个说明,这方面非常重要。
对中国的今天,我们希望进一步强调科学宣传,或者说叫科学启蒙。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我在北大当校长的时候也讲,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这个过程。
今天我们的科学水平,我们的民主水平,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作为科学家来讲,应当让全民了解当代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科学共同体应该发出声音,尽管可能他们对新生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没关系,可以通过自由的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加强我们的研究来做很多的工作。
问题是今天的媒体很发达,有各种各样的网络,作为公众未必对各种事情很了解,我们的媒体记者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有了解。我们北大学生有不少在媒体当记者,他们讲,要发表负面新闻标题才能吸引眼球。
2012年11月5日,《健康报》刊文批评转基因大豆标识不明确的事情。本来这个批评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华网的中华论坛转载标题却是《中央级大报炮轰转基因,中国政府转基因主管挨批了!》。一般老百姓一看会是什么感觉?
这方面,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关注,有了这个网站,希望正面应对这个事情。希望公众媒体来了解。
前几天《羊城晚报》刊登整版反对转基因的文章《美国为何向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并由光明网转载,是美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戴健、顾秀林、朱宪超几个中国人翻译。(编者注:即《目标中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文章罗列了6个问题,我就根据这6个小标题发表自己看法:
第一个标题《洋快餐将中国变成“糖尿病之都”》。这个问题是对的,但洋快餐跟转基因有什么关系啊?汉堡早就存在了,快餐早就对人造成健康影响。媒体有很多不同看法,我自己也早就提醒公众关注,但这个标题跟转基因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你可以讲美国洋快餐用转基因玉米作为添加剂等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个标题《垃圾食品可以像海洛因一样让人成瘾》。这个也是对的,包括吃巧克力,这是个常识的问题,应该让年轻人少吃垃圾食品,但与转基因无关。
第三个标题《转基因工程的第一个大项目是水稻》。这是错的,现在全世界最成功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当然水稻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但从长远来讲,全世界玉米会越来越多。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前年玉米产量已经超过水稻。未来几年中,根据农业部估计还会增加,因为我们需要吃鸡肉猪肉,而猪肉是饲料利用率最低的。中国人不吃猪肉行吗?不行。我们希望猪长得快一点,省一点饲料。
所以玉米、水稻、小麦中,玉米产量更大,我们中国进口玉米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四个标题《利用基因技术垄断种子资源》提到“驯化和培育水稻的历史长达一万两千年,适应千变万化的各地自然条件的耐旱抗虫品种被农民培育出来,从来无须‘生物技术’插手。”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水稻的育种,从尖端生命科学发展,水稻的遗传组学早就在用很多新的技术,从细胞杂交、远缘杂交来培养很多新的品种。如果没有这些生物技术,袁隆平杂交水稻和李振声的小麦品种也出不来,他们把很多野生物种的基因转移过来育成新的品种。
我们现在的科学正在丰富农作物的品种资源,李振声把偃麦草的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培养了大量小麦品种,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基因。现代的生物学包括基因技术,正在丰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
第五个标题《转基因产品让小白鼠三代后断子绝孙》。这是媒体最骇人听闻的消息,包括某个省老鼠死亡的报道。实际上,对于2010年俄罗斯科学家用仓鼠做的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实验被俄罗斯学术界否定,为什么还要源源不断地引用这个错误实验,特别是断子绝孙、灭种、免疫力降低等等?
最近法国的转基因实验,也被法国最权威机构包括审批转基因的机构都认为其实验本身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觉得这个没有对转基因研发产生动摇,但我们还是需要建立严格的科学制度。
今年3月,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环保人士马克•林纳斯在牛津大学的演讲,我觉得非常好。他过去是坚决反对转基因的,但他能够反思,通过大量了解,他觉得以前做错了并向公众道歉。我想公众最终都会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积极的推动作用,包括基因技术,生物工程育种。
关于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回到农耕时代。破坏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因素是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我们小时候吃的农作物种类比现在多,但不是因为转基因。大规模农业的发展势必让我们的食用农作物品种越来越单一。这并不是转基因惹的祸,这个趋势早就存在。
当然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取得某种平衡。在更好利用原始的种质资源方面,我们中国农科院做了大量工作。并不是等于有了转基因才使我们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知识学术界应该认真让公众了解,让公众了解当代农业、环境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六个标题《被转基因污染的中国食品链》,讲中国的食品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转基因是一匹特洛伊木马,华盛顿的美国精英精心设计,只要中国允许它进入,20年内中国的食品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吃转基因食品将近20年了,是不是美国的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希望我们的学术界,希望我们的媒体多动动脑筋,如果想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话,希望有更多充足理由,而不是来误导民众。
我们可以讲大公司垄断了种子市场,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孟山都?为什么中国的种子市场由外国人来操纵?
我们并不笨,我们的生物技术研发在很多领域走在前面,为什么要失去机会呢?看到人家创造更多现代农业辉煌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宁可放弃?
今天这个会议我希望大家冷静思考一下,中国应该怎样做这个工作。谢谢!(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培养及其遗传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此文系作者在2013年2月28日北京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文字稍有编辑,未经作者本人确认)
原文网址
http://www.agrogene.cn/info-4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