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凤堰古梯田并非一族人修


不少报道说,吴氏一个家族修了陕南汉阴万亩凤堰古梯田,根据是吴敦品(吴氏迁陕第三代)为其清咸丰十年(1860)编修《渤海堂星沙善邑吴氏族谱》所撰《先德录》的如下叙述:
“当是时,堰坪田无几,而秦俗又不谙沟洫之法,待雨以田,无雨则田石,于是相戒无田。公乃为杨氏(按:系当地地主) 及居人力言疏导堵泄之利,度远近沟渠道深塘陂时蓄泄。杨用以饶,渠用以倡,不数年,堰坪山麓皆垦为田。”
        ……“若汉阴以南水利,实多我公绍之,夫吴氏乐利百年哉”。
如何理解吴敦品之言?商务印书馆所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洫,指田间水道。商务印书馆所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沟洫,为水道,沟渠。吴公所说“秦俗不谙沟洫之法”,实际是指堰坪当地人不懂得修田间水道、沟渠的方法。而“待雨以田,无雨则田石,于是相戒无田。”于是,吴公教当地杨氏及居人疏导堵泄、修田间水道、沟渠及塘陂蓄泄的法子。杨氏等采用这些办法后,“不数年,堰坪山麓皆垦为田。”这里并未说,堰坪梯田为吴姓一个家族所修。
吴公下面一段话“若汉阴以南水利,实多我公绍之,夫吴氏乐利百年哉”,十分明确,是说汉阴以南疏导堵泄、修田间水道、沟渠及塘陂蓄泄等水利,都是他公介绍的。并未言汉阴以南梯田都是吴氏家族所修建。
堰坪古梯田,不可能像吴敦品所言“不数年”就建成,而是花了几代人的时间。清代嘉庆以后的堰坪,吴氏家族一家独大,但据清同治元年(1862)所立太平寨石碑记载,当地还有杨、张、冯、陈、刘等原居民和外来家族。应该说,堰坪古梯田是以吴氏为主修建,但不能排除当地杨氏等原居民和他姓移民的功劳。
凤江、堰坪是两个不同的域名。凤江在清代,有冯、黄、粟,谢、赖、罗、陈、蒲、孙等多姓外来移民,还有少量原居民。从湖南善化迁来汉阴的吴氏五大房,集中居住在堰坪和茨沟,吴氏子孙向凤江等地迁移,是清同治以后的事,至清末的凤江,吴姓家族也不是一家独大。其古梯田及配套灌排水渠系的修建,较堰坪更量大面宽、难度更大、时间跨百年,是多姓氏外来移民与当地原居民共同协作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是某一个家族所能修。只能是,凤江梯田的拦河修堰、沟渠、田间水道建设受到了吴氏指点,吸取了堰坪经验。
笔者只所以论述此问题,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尊重每一位为凤堰古梯田作出贡献的建设者,丝毫没有贬低吴氏家族的意思。笔者亲伯母吴文秀,是民国早期堰坪吴氏豪门之女,我家与吴氏的亲戚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深知吴氏家族是个伟大的家族,了不起的名门望族!

(载李家成著<汉阴拾韵>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