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构好沟通传达的通路。
祭祀的又一重要工作就是要合理合情地建立和使用一个与“神明”能畅达沟通的通路。合理,就是要合符汉民族特有的意义逻辑思维方式,合情就是要与习俗、习惯合拍。
早在“尸祭”时期,汉民族举行这种民间的祭祀活动主要是在半上午举行的,可能是因为充当祖宗的替身的小男孩一般半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不过午时就行了。
后来发展为墓祭,举行墓祭祀活动主要在夜半,鸡鸣之前,因为那时阴气充盈,祖宗容易现身:烛火照明、香烟萦领、鞭声相迎,祖宗就莅临了。
再后来的人可能是工作辛苦,晚上要多休息,于是,把祭祀的时间协调为用尸祭的时间+墓祭的方式,一直沿袭至今。
近二十年又有了些变化,尤其是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以来,人们享受了清明节假期了,假期中嘛,玩、玩、玩、搓、搓、搓都是可以理解的。到了凌晨天明之前,就不再躺下去了,香烛纸钱一装,提前扫墓去,于是公墓又有了夜半扫墓的谒者。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份,也有人烦白天太挤,前移祭扫时间的,更有人认为夜半的时间才是正宗的祭祀时间,现在应恢复旧礼,理由各异。这几年中,公墓中的夜半祭祖者确呈增加趋势。
问题出来了:公墓墓区设计多是按白昼使用的原则设计的,基本没有供夜间使用路灯、护栏之类,夜巡人主要使用手电,这给夜祭者造成了困难。
千万不要希望那些公墓单位会因此重建照明系统,一年就使用这么几天,私企是很难投资的,即使国营公墓,可能性也不太高。
所以,夜祭者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和物品准备。在山高坡陡的重庆,万一出点意外状况,吃亏是自己。上坡下坎,还要目扫左右,千万莫把人家的墓碑撞坏了,同时一定要备足手电、小心火烛,仅靠手机的光是绝对不行的,墓区没有专供手机充电的平台。
我想,用心公墓经营者在设计墓区设置时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也许也不久后的某天,某家公墓会为夜半祭者的安全提供真诚的关注和人性服务,会的。
在墓区没有建立起照明,安全防护系统之前,还是选择上午比较合适。但是,绝不可因白天就省了香烛,那不是省得了的,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象征,也许“先人”就认这个标帜,就是这种莅临方式,谁知道呢?。
不要坚持理性或科学世界观来看待祭祀一事,依据它们一些理论就根本不需要这种活动,因为活动的事实价值将无法以物质的形式实证或还原。在当下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祭祖活动几乎是现代中国人集体信仰的最后的唯一标志性集体活动,剩下的就只有阳世的春节团圆的习俗了,今年28.7亿人参与“春运”是现实生活中归属感的大显现。清明祭祖是更广泛的更深远的又一种“团圆”,两者一阴一阳,都是汉民族存在者用生命在说明和解释世界,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意义。
生命即世界,世界即生命。在清明祭祖和“团圆”的生命活动中,人们展现了自我生命在时间中的存在意义,体验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穿越与交织。
建构两个世界的人都认可、明确的沟通通路是清明祭祖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2015/3/2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