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还是“笼中虎”吗?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整个经济的信贷杠杆率和GDP相比的比值较其他很多国家都偏高,这里面要考虑到中国储蓄率高,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滞后的原因。也是受这两个因素影响,走信贷渠道支持经济增长的量就稍微高一些。

 

众所周知,中国的广义货币(M2)约为GDP的两倍左右,而美国M2GDP之比则为1,也就是说中国是用两个单位的货币创造一个单位的GDP,美国则是用一个单位的货币创造一个单位的GDP,货币的产出效率是我国的两倍。不仅美国,其他国家的M2GDP之比,也都低于我国,单位货币的GDP产出率也都高于我国。

 

造成货币产业率不高的原因,确实与高储蓄率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有关。但是,高储蓄率是否一定带来高货币发行率呢?高储蓄率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长期处于高储蓄状态,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事实上,我国的高储蓄率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储蓄率的问题就引起过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担心,如此高的储蓄率以及巨额储蓄资金,就象一只关在笼中的老虎,总有一天会冲出来,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事实也证明,高储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次物价上涨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一只非常凶猛的老虎。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货币发行步伐明显加快、货币总量快速扩充的情况下,高储蓄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是储蓄总额也在不断上升。如果说上世纪广义货币只有十几万、几十万亿,储蓄总额也比较有限的话,如今的“笼中虎”已经长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肥了。按照50%的储蓄率计算,储蓄额也达到60万亿以上。即便经济总量也比过去有了大幅增长,但如此规模的储蓄,是否还要对这只“笼中虎”可能产生的伤害性表示担忧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额储蓄中,居民储蓄一直维持在总储蓄的20%左右,其他的储蓄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储蓄则主要来自于居民,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很低。因此,储蓄这只“笼中虎”的威力可能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笼中虎”可能会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推手,在今天可能危害会小得多。相反,它正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先就政府和企业储蓄来看,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有许多诡异之处。要知道,如果政府和企业的资金运行效率高,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储蓄。政府和企业储蓄高,要么是资金躺在账上的现象严重,资金运行效率极低,要么是虚假现象严重,储蓄的水分很大。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从M2GDP的两倍受欢迎情况来看,应当是两种现象都是存在的,而决不是简单的储蓄率高的问题。

 

再从居民储蓄率来看,20%应当是居民储蓄的常态,它源于中国人喜欢存钱的习惯,加上投资渠道少,储蓄也就不可避免了。问题在于,这些储蓄长期存放在银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眼下,迫切需要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但居民仍然将钱大量存放在银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怎样发挥呢?造成居民宁可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愿消费的原因,除了消费观念之外,更主要的是政府与企业占有了太多社会资源,而所占有的资源又没有能够对推动居民消费发挥作用,最终导致储蓄率越来越高,虚假储蓄越来越多,最终带来社会资源、资金利用效率的下降。

 

也就是说,储蓄这只“笼中虎”,已经在扭曲的金融运行体制和货币发行机制,以及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下,已经慢慢失去了野性,失去了威力,逐步变成了猫。即便将其放出,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威力和影响,至多凭借着庞大的身材吓吓人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悲哀。想一想,60万亿以上的储蓄,竟然不能对经济复苏产生推动,哪怕引发一些通货膨胀也比紧缩好。自然,央行也就只能不断地放水养老虎,最终将其养成一只真正的巨型猫。且这只猫别说伤人,连老鼠也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