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文化的视角看“米格”之争究竟在争什么?
白洪山 企业战略转型与组织能力提升教练 [email protected]
由于牵扯十亿赌局,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之间关于企业发展模式的争论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炒作。那么,他们究竟在争什么?究竟谁会是赢家?他们真的是在代表两个水火不容的发展模式吗?站在一个专业管理者的角度,我倒觉得这其实更像是一个推动企业转型的成功策划,也是一次很成功的文化营销。为什么这样讲?
小米格力其实是一伙的。单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似乎格力在坚守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极力强调“工业精神”,似乎还停留在老旧的工业化时代;而小米则在强调创新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强调“互联网思维”,成为很多传统企业争相合作的对象,两家企业在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的发展方式。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细心归纳这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不难发现,两家企业强调的目标理念其实是一致的——都在强调对目标市场的专业专注,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高度关注,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价比做到极致,高度重视顾客的口碑传播,快速反应和高效的执行力。。。,这些其实都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工业4.0时代成功企业必备的共同特征,都在代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存在谁一定会落后的问题。因此,换句话说,他们两家其实更像是“一伙的”、是合起伙来的“一致行动”。
“米格”之争在争什么?那么,是不是“米格之争”纯粹又是一台假戏、仅仅是一个炒作?严格来讲还真不是。那么,为什么双方同样的目标理念,却会有如此巨大的“模式之争”、恶言相向?答案是“坚持真理”,而且都坚持成功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两家企业坚持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与企业文化高度匹配的典型案例。这个案例对于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依托自己的文化资源、如何以文化转型推动商业模式转型成功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简单来讲,从商业模式依托的企业价值链来看,这个争论的原因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对于小米来讲,由于小米的文化积累更多是与顾客、客户的互动与管理方面的技术、能力与文化习惯,企业的强项是在价值链的客户端,因此,其产品、服务的“专业、专注、极致、口碑、快速。。。”更多的体现在客户感受、客户参与、需求反馈、设计创新等环节,也即大家熟悉的“互联网模式”;
而格力则不同,由于多年在制造业的创新拼搏,格力的文化积累更多的是产品方面的技术、管理,更擅长于在价值链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渠道管控环节。因此,其产品与服务的“专业、专注、极致、口碑、快速、互联互通。。。”更多体现在技术创新、专业科技、质量极致、成本极致、经销商队伍网络等,也就是董总口口声声的“工业精神”、“互联网+制造业模式”。
因此,透过对格力和小米发展模式与其文化背景的剖析,我们应该看到,“米格”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各自对其文化基础特征的尊重,是基于企业文化基因、能力资源基础对发展理念的选择,是转型成功企业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以务实、科学的态度对待创新、对待转型,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支撑的实用案例。
同时,“米格”之争也再一次提醒这些正在转型路上的企业家们,无论是工业化几点零、还是网络化什么时代,只要企业是由人构成的,关注文化基础的影响力,关注文化体系与商业模式、执行体系的协同与匹配,任何时候都是成功企业的内在基础、必备功力,不容忽视。
当然,要想让企业的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与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相融合,要想让企业的战略体系与文化体系相匹配,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需要企业家们从理念上高度关注,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方式方法。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两个实操案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的这一系列艰难过程,也是一再给出类似的提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