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四”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也曾西方引进过“民主”和“科学”,这些东西在引入后的一段时间在全中国很是流行,类似于流行文化,流行过一段时间就过去,再也没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深入人心。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从外国输入的,不是从中国文化土壤里长出的苗,它们的一套分析认识概念与方法对中国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陌生。就像印度佛教的很多经典在传入中国时,经文都是采取从梵文直译的。起初在我华夏大地很长一段时间的传播效果并不佳,信众并不多。因为经文里面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各种菩萨很多,一般人记都记不过来(都是印度梵语的音,名字一大长串),许多专门研究佛教的僧人自已都弄不清楚,更不要说中国广大的一般信徒。后来中国出了一个慧能和尚,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完全把握佛家精神的前提下,不要太在意佛经经文的形式。里面菩萨的名字太长,一大串,老百姓都记不住。我把它改成二个字,什么“如来”,“观音”,“弥勒”。这样信起佛老百姓好记多了。再不会出现我要烧香了,但是糟了,我要拜的菩萨名字我不记得了,这是对菩萨的大不敬啊。又用中国人当时耳熟能详的道家与儒家术语来解释佛家经典。这样,读起佛家的书来好懂多了,再不会出现读直译经典时的一头雾水。从此,在唐朝时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很多流派。
我想在中国搞民主与法治,同样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若不然,从西方直接输入的“民主”和“法治”只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走向失败。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的,道家的《老子〉就是讲自由主义的,人民自治的。墨子的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讲“社会平等”的。〈管子〉有关法治的内容,就经常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姜子牙在《姜太公兵法》有一句著名的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就是讲民主共和思想。这名话在宋朝时经常被士大夫在上给皇帝的奏疏中引用。在明代黄宗羲的《日知录》中还被引用过,并展开进一步进行论述,以反对君权专制。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这些民主法治因素。只是中国人很多不读中国的历史文化古籍,不知道这些。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讲的伸张民权,限制君权。因为孟子所处的时代是诸候扩张称霸的时代,连绵不断的战争给各国的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所以呢,孟子站出来为老百姓说话了,对各诸候国的国君的权力必须进行限制,防止他们搞扩张争霸。而法家在这一点上,正好与孟子是相反的,它主张加强王权,这样好建立霸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出“自由”和“民主”,及“法治”的苗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