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加北车就能拓荒一带一路吗?


南车加北车就能拓荒一带一路吗?

不要以为西域的荒漠就是一马平川,只要咱们的高铁架过去,就能万事大吉。其实,在这些一望无际遇的荒无人烟的大漠里,自有史以来就早已是千差万别稀奇古怪的不同国度,其中的世俗世界,可谓是千沟万壑,绝无类似之处可以相比拟的。

今天的国人最容易识别的无异于就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任性胡为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硕大工地。于是,当我们向西看时,那无尽的大漠,看上去就更像是一个挤满了包工头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大工地。这似曾相识的熟悉景色,不禁让国人联想起了塔吊林立,窝棚连片的拆迁现场,于是,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了大干快上的痛快淋漓,与我们在国内已越来越缺少市场的巨大的建设产能,将要获得新生的重大机遇。激动的憧憬可能冲昏头脑,我们现在对一带一路前景的热切期盼,就如同沙漠商旅憧憬魔幻般的海市蜃楼。

中国把一带一路地域的事态,理解成了将自己现有过剩的基础设施产能,腾挪战场之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亮去处。这种卷起铺盖卷又出发的急切,非常不幸的又为中国周期性折腾的经济特色,再一次挖好了脑子进水的陷阱。当国人憧憬着搬运产能,转移工地的夕阳西下之美色时,人们热昏的脑子里估计剩不下多少理智,以便去理解国别差异、消化地域社会文化壁垒并寻味适宜的投资与经济运转所需的崭新模式。

本来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就不知系统的域外经济战略分析与国别情势信息监测为何物,更没有对域外政治、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生态、法律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历年积淀,倘若现在就贸然发动不分国别的巨额投入,这是不是有点瞎猫逮死耗子的节奏啊?加上不按国别地域文化加以甄别,就决定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投融资模式,这是不是有些过于先入为主了呢?仅把国内的高铁制造商加上配套商,直接端到西域荒漠里去,难道我们到那里去是赶去喝一嘴黄沙的吗?别看今天我们能手提万贯家财冲进沙漠,真的要小心明天我们除了黄沙什么也没有捞着。

一个濒于过剩的行业产能,并不能顺理成章的直接转化成巨大而自恰的生产力。因为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市场规则大变,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却仍如坠五里云中,此状之下,竟然就敢贸然突进,希望不要让国人再就此读到成千上万个无影无踪的彭加木。

最为经典的就是高铁制造业中的“南车加北车”模式的应运而生,似乎只要把两辆车加起来就能万事大吉。尽管两者之间在制造运行上和技术优势上存有互补结构,加上资本重组所产生的力道,但单就制造环节和资本体量进行组合,在面对一带一路大局面时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域外投融资课题,其次才是制造业优势与资本组合课题。如果环境适应都不能首先解决好,这就相当于把上好的秧苗栽到火焰山上了,这显然都是愚蠢无智的行为。

大国外交要有气度,大国域外经济与投资政策就更得有大智慧。了解域外,分门别类的拿出解决之道来,才是走出国门,大把撒钱的不二前提!

中国应当恶补国际经济+投资战略研究,要有从事中国自己的海外投资战略研究的“南德公司”;还要有自己老道成熟,善于应付尔虞讹诈的各种金融险境的“华尔街”,不然,是走不出自己的一带一路来的。单就中金公司已有的海外投资业实绩,中国在此所需走的路还早得很!在此之下,才是“投资——制造——工程”组合。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不着边际,而只把最为简单的工厂环节拿去当作金牌令箭使唤。“中国制造”该长点心了,别再无脑的跟着脑筋急转弯瞎转悠,到头来别又弄成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就好。

 

老夏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