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看


向后看

那天游览恩施大峡谷,走上绝壁栈道的时候,我故意留在队伍后面。

一来被众人挟裹前行没有自由,二来挤挤撞撞的很不安全——我本来就恐高。留在后面的好处,除了自由和安全,就是可以独自欣赏风景,安静地与自然对话,可以自然地融入自然之中。

因为放松,可以安静地、全方位地欣赏。在走下一个坡道之后,我回头一看。绝壁的一侧在蓝天中映出清晰的轮廓,孤零零的一株小树在随风摇曳。那小树叶子碎碎的,枝干遒劲有力。活脱脱一幅剪纸画。感觉脊梁一阵发麻,眼睛发热。我知道我被震撼了。既然被感动了,索性再感动一些吧。于是停下来,努力激励自己的情感神经,努力联想一些可以使自己更加感动的东西。震撼和感动之后是一阵放松,一阵收获的感觉。由此得到一个认识:在游览过程中适时向后看是有必要的。向后看也许可以使你收获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不一样的心情。

“向后看”对我来说可以成为某种有关生活和工作的隐喻。我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在向后看。还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对自己根深蒂固地缺乏学术创造力的认识,我选择了进入历史的领域。终日终年陪伴胡适所说的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人生可能有太多宿命的东西。在我进入这个领域之前,在我清楚了解自己能力的缺陷之前,我就对那些东西有着深入而持久的兴趣。在我沉浸于向后看的过程中,一直自得其乐于那些琐碎的喜悦,杂乱的满足。因为过于沉浸于向后看,其实我已经很难辨识前面和后面了。

高晓松把历史叫做“一个整过容的大妈”。从恩施回来后,收到儿子出国前在网上买的一本书,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其内容就是“历史上的今天”。按照时间的顺序,评述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有野史,也有正史。还算内容丰富,还算有点趣味。高晓松是个音乐人,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同桌的你”。这首歌之外,就不了解他在音乐上的作为了。后来,看到他经常出入各种晚会,在一些选秀节目中作评委。再次留意到他,是因为酒驾他被关了班房。

高晓松的这本书,是根据他在电视上的脱口秀内容整理而来的。他的那档节目我看过一些。这些事情,应该都发生在他出狱之后。对于中国音乐人,除了很少的几位,如罗大佑,崔健等之外,我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历史的知识,文化的关怀。因此高晓松的节目和他的书让我有些吃惊。我不会怀疑他所说的和所写的是团队或者流水线作业的结果,我相信这些东西都来自他的阅读和思考——哪怕是互联网式的阅读和思考。

这样说,高晓松的这些东西可能与他蹲监狱有关。用脚趾头想一下也能明白,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尽管不是很大牌很有影响很成功,终日奔波于各个晚会,出没于一档又一档无聊低俗的选秀节目,他哪有时间阅读,哪来时间思考。看守所对于这些无法从被迫卷入的世俗应酬中抽身的明星来讲,也许是个难得的潜心阅读,安静思考的地方,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下,被浮躁的世界驯化得不知自我的人才有机会来关照自己的心灵,聆听自己的心声,检视自己的存在。

这样说并非妄言。——容我掉一下书袋——按照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的说法,人生的价值就是思考;但是,主导思考的心灵存在于肉体当中。肉体总是有各种永不餍足的欲望,而人对欲望的追求又总会扰乱心灵的自由。苏格拉底临死的时候对死亡表达出某种渴望——人死后,心灵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和干扰,才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样说就可以理解了。蹲在监狱里,肉体活动受到了限制,这就为灵魂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肉体就是牢笼。这是基督教的说法。如果将灵魂依附于肉体,灵魂将失去自由;如果使灵魂超越肉体,灵魂的自由就无可阻碍。我们无往不在牢狱中。这可能是一种悲观的判断,也可能是一种洒脱的解说。

在旅途上,在人生中,我们都在努力前行。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需要向后看。停下来不是懈怠,也不是放弃;向后看也不仅仅是为了确认成就或者展望未来。停下来,向后看,可以使我们明白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丢掉了什么,我们需要捡回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