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土地登记代理人、矿产权评估师、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不少在校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一些人看来,这能让他们在找工作时有更多“砝码”。然而,有关人士指出,由于考试太多、证书太滥的问题突出,有的年轻人“手上拿着一大把证,可就是找不到工作”。(9月28日新华网)
大概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随着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开始,“考证”在大学生中间慢慢“热”起来了。这一热就是十几年,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何以如此?归根结底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
从2001年到2014年,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面对媒体“就业难”的报道,面对老师“毕业就是失业”警告,面对家长“毕业找不到工作咋办”的忧虑,面对师兄师姐“工作难找”的感叹,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背负起沉重的就业压力,那种毕业后失业的“恐慌感”会在不经意间冒出。
面对苛刻的雇主,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靠什么在择业中胜出?证书。证书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是证明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证明学生有一定的执业技能。最初,证书的确起到了这个证明作用,让考证者顺利择业。但是这种证明作用随着证书的多而滥而越来越弱。很多证书是掏钱培训一下,考试就过。即使是比较严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也能通过作弊通过。各个企业的招聘人员也是从大学走出来的,对于“证书”的获取过程心知肚明。此时,“证书”已经很难证明什么了。
“考证热”经过十余年的演变,已经完全成为一些培训机构和非法中介机构的牟利工具。“考证热”依然在继续,不是因为大学生需要,而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需要。在就业压力下,在培训机构的强力宣传下,这些年轻学子在空白的心灵上刻下了“考证”二字。专业课可以不上,专业书可以不看,但是培训班不能不上,培训费不能不交。“专业课”成了“选修”,“培训课”成了“必修”。很多大学生为一个又一个“证书”而快乐地忙碌着,他们以为自己在捡起一个个金砖,事实上不过在堆积着一叠废纸而已!而真正的金砖——专业书,却被当做废纸搁置一旁。
很多毕业生,大学四年,不但没有系统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甚至本专业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很多企业主把一些大学生毕业生专业技能太差归结为在校不好好学习。也许有道理,但我想,更可能的是这些大学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错了地方。“考证”占用了他们太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
期望国家取消一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政策,如当头棒喝,唤醒这些被“证书有用”这一谎言欺骗了的莘莘学子,拒绝无用的废纸,捡起真正的金砖,扎扎实实地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