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藏书的目的与好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先生的名言。这表明读书可以使人进步,同时,书还能带给人们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人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人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读书人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更富有文采,美感。多读书,可以让人知书答礼,增强礼节,增加风度。 多读书,可以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人们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多读书,也能使心情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应该多读书,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在书籍的带领下,人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将使心灵渐渐充实与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读书与藏书往往习习相关。尤其是当今社会收藏成为热门话题,老百姓收藏钱币、邮票、名酒什么的,既是为了自娱自乐,也是一种投资。这其中当然也有爱收藏书的。在我国私人藏书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最早的藏书家。据记载,从五代末至今,较有名气的私人藏书家就达千人以上。古人通过藏书使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功德无量,功不可没。那么,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当代人藏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藏书有何意义呢?
把藏书当作事业。“藏书已成为我的事业,它贯穿了我生活的全过程。”有人如是说,道出了许多藏书家的心声。有些藏书者出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爱上藏书事业,历经数十载努力收藏诸如宋元版、明版和清版,收藏古籍数量之多、之珍贵实属罕见,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读书而藏书。“我的书很多,但不是为藏而藏,主要是通过读书吸取营养,达到一种再创造的目的。”大部分藏书者这样说。专业的藏书家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藏书者都是以藏致学为目的之人。明代文人胡应麟说:“夫书聚而弗读,犹亡聚也。”“积书而读,丹铅治学”,这正是我国私人藏书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这些藏书者的藏书一摞一摞的书页都已翻得发黄,打开来看很多书页上都写满了旁注和勾注,诉说着藏书者读书之勤奋。
为摆设和品位而藏。当然,这一类藏书人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大量地买书不是为了阅读,而只是把它作为居室的摆设,成为一种文化配置,以表明主人品位不俗。这类藏书人大多是些个人巨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他们藏有不少精典书籍,包括有使许多专家、学者望价兴叹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全本《金瓶梅》等。可惜这些书都干干净净的,连一个手指印也没有留下。藏书人买这些书不是为了看,主要是起一个装饰作用,让不明就里之人觉得主人有品位。
前两类藏书人自然值得敬仰、赞扬和效仿,后一类人似也无可厚非,不应完全否定。毕竟,无论如何认识到自身不足,努力向书香气,书卷气靠拢,向文明招手,也是难得的进步。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正是藏书的真谛所在。经济发展后在国民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很有必要。如经济特区深圳每年都开展市民“读书月”活动。它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物质文明充分发展后,应不遗余力地发展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