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之行(8):仁寿山庄·补粮
2014年7月27日。
清朝光绪年间,巴马出了一位一百四十五岁的寿星,光绪帝赐匾“惟仁者寿”以表彰。巴马养生和长寿主题旅游的核心景点之一的“仁寿山庄”,就以此而得名。仁寿山庄旅游,主要有三个主题,一是仁寿文化;二是特色饮食;三是篝火晚会。
“仁寿文化”主要介绍的是传奇寿星邓诚才的生平及当地与延年益寿有关的民俗文化。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补粮”习俗。据说,按照当地人的理解,每个人生下来上天赋予的寿命是确定的,这相当于一个人一定时间里的口粮。但是,一个人的寿命之粮却又是可以增加的,增加的途径就是“补粮”。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孝顺的子女们挨家挨户向乡邻讨粮食来敬奉给他,子女的孝心可以感动上天,他的寿命之粮就可以增加。这个过程就叫做“补粮”。这里的粮其实有着双重含义,一是作为食物的粮食;二是作为象征意义的生命之粮。“补粮”习俗体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文化,更多的是孝文化。其实,父母的长寿与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子女的孝顺。听导游讲这些的时候,我深为感动。这种文化中体现的孝顺,根植于我们的历史,而今天却被轻易抛弃了。不过,“补粮”文化的介绍最后却又沦为庸俗。导游认真而庄重地介绍完“补粮”习俗之后说,我们这里有从各地讨来的适于养生的粮食,游客要是希望给自己的父母“补粮”,可以现场办理。看来,“补粮”文化已经演变成买卖粮食了。
不过,让我感觉更加不适的是某些游客的不自重。导游在介绍“补粮”习俗的过程中,大多数游客都在神情专注地听讲。可是,有那么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却在门前的场院里耍起刀枪棍棒,大声吆喝,追逐嬉戏。那一刻,我感觉院子里跳跃着的是一群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