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满意度


真正的客户服务满意度, 是客户个人对于服务的需求和自己以往享受服务的经历再加上自己周围的对于某个企业服务的口碑构成了客户对于服务的期望值。作为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 候,也在不断地去了解客户对于服务的期望值是什么,而后根据自己对于客户期望值的理解去为客户提供服务。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对于客户期望值的理解和所提供 的服务与客户自己对于服务的期望值存在着某种差距,可能的情况有五种:客户对于服务的期望值与企业管理层对于客户期望值的认知之间的差距;企业对于客户所 做出的服务承诺与企业实际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差距;企业对客户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和服务人员实际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企业管理层对于客户期望值的认知与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标准之间的差距;客户对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感受与客户自己对于服务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这就是客户服务的满意度。
全美最权威的客户服务研究机构美国论坛公司投入数百名调查研究人员,用近10年的时间对全美零售业、信用卡、银行、制造、保险、服务维修等14个行业的近万名客户服务人员和这些行业的客户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可以有效衡量客户服务质量的RATER指数。 RATER指数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reliability(信赖度)、assurance(专业度)、tangibles(有形度)、 empathy(同理度)、responsiveness(反应度)。而客户对于企业的满意程度直接取决于RATER指数的高低。
1.信赖度:是指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履行自己对客户所做出的承诺,当这个企业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拥有良好的口碑,赢得客户的信赖。
2.专业度:是指企业的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包括: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对客户的礼貌和尊敬、与客户有效沟通的技巧
3.有形度:是指有形的服务设施、环境、服务人员的仪表以及服务对客户的帮助和关怀的有形表现。服务本身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但是整洁的服务环境、餐厅里为幼儿提供的专用座椅、麦当劳里带领小朋友载歌载舞的服务小姐等等,都能使服务这一无形产品变得有形起来。
4.同理度:是指服务人员能够随时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真正地同情理解客户的处境、了解客户的需求。
5.反应度:是指服务人员对于客户的需求给予及时回应并能迅速提供服务的愿望。当服务出现问题时,马上回应、迅速解决能够给服务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客户,需要的是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
经过美国论坛公司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服务质量这五个要素重要性的认知,客户的观点和企业的观点有所不同:客户 认为这五个服务要素中信赖度和反应度是最重要的。这说明客户更希望企业或服务人员能够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并及时地为其解决问题。而企业则认为这五个服务要 素中有形度是最重要的。这正表明:企业管理层对于客户期望值之间存在着差距。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与客户对服务的期望值是紧密相联的。企业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不断地通过服务质量 的五大要素来衡量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只有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超出客户的期望值时,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客户满意度,是指组织的所有产品对客户一系列 需求的实现程度。

客户满意度特征

1.主观性。用户满意是建立在其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上的,感受对象是客观的,结论是主观的。它既与自身条件如知识和经验、收入、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有关,还与传媒新闻和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的干扰等因素有关。

2.层次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这可以解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个产品的评价可能不尽相同。

满意与忠诚的关系

感到满意的顾客都会再掏钱并成为忠诚顾客吗?满意程度和消费者忠诚是什么关系呢?
哈佛商学院的厄尔·萨塞同其学生弗雷德里克·莱希赫尔德的研究表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的取向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不同。20世纪80年代,施乐公司通过广泛的顾客研究发现,在顾客满意等级表上给施乐公司打5分(非常满意)的顾客比打4分(基本满意)的顾客再次购买施乐公司产品的可能性大6倍。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如图18-2所示的更有广泛意义的结论。
可以看出,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忠诚度并不说明问题,这些较高水平的忠诚度只是垄断、高转移成本等原因带来的, 而只有满意度才真正地说明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所出售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的高低;反之,在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只有高度满意的顾客才会是高度忠诚者。也就是 说,如果一个整车制造商要有高的顾客保持率的话,那么他也应该有相当高比率的顾客对他高度满意。除此之外,一般的满意度及更低程度的满意都不足以使得顾客忠诚于该汽车制造企业。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完全满意的顾客的比率,才能使忠诚顾客的数量不断增多。尽 管如此,CS理论并非要求企业绝对地追求顾客满意最大化。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提高利润还存在其他的途径,例如改进制造流程,通过研发改进产 品等;第二,企业除了顾客还有许多利益攸关者,这些人包括雇员、供应商和股东,如果增加了在提高顾客满意方面的开支,就意味着原来用于提高其他利益攸关者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利益攸关者的不满;第三,如果单纯追求顾客满意最大化,公司可能会采取降低售价或是增加供应物数量的做法,这样做导致的成本上升可能会抵消甚至超过高满意度所带来的利润,造成总体利润的下滑。所以,CS所创导的实际上是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公司在保证其他利益攸关者至少能接受的满意水平的前提下,尽力提供一个高水平的顾客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