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时寒冰分析欧债危机真相


 2008年末次贷危机爆发,2009年末开始的欧债危机,让世界政治及金融界动荡难安。虽然身处这个时代,每天被各类有关危机的新闻轰炸却总是一头雾水、感觉事不关己的我,尽管是金融出身,却对这其中的利益纠葛、历史渊源不明就里。为解心中疑惑,当看到时寒冰老师著作的《欧债真相警示中国》,欣然前往,希望以此书为钥匙步入细解债务危机的大门。

政治这潭水深不见底,游走于其间的人更是城府甚深。千百年来,什么伦理、什么道义,可谓一文不值!这些表面光鲜的借口掩盖的其实是背后赤裸裸的利益追求,国与国之间追逐的是民族利益(看似更名正言顺、义无反顾),人与人之间谋求的个人名利。政治家们调用一切资源,无论外交的、军事的还是经济的、学术的,旨在引导舆论、操纵局势、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实则背后勾心斗角、暗潮涌动,不是一般局外人可理解的。

根据作者分析,欧债危机,从内部原因上说是因为欧洲各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高福利不堪承受之重造成,许多国家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已陆续进入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而科技创新不足导致劳动生产率不能大幅提高,使得诸国成为“靠举债度日的安乐国”。但是,这样的状态难以为继,最终财政债务危机日益凸显。比如希腊,公共债务占GDP200%,财政赤字严重,3500亿欧元的债务让该国举步维艰,而支撑、经济的旅游业(占比10%)和航运业(占比4%)在金融危机后大幅下滑,国内总人口1/10的公务员队伍造成民众、政府压力过重,加之在进入欧盟时存在与高盛合谋隐藏债务的问题,因此成为最先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要解决该类问题,一方面是鼓励生育及放宽移民政策,增加劳动人口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缩减不必要的政府福利支出、鼓励科技创新、扶持实体经济快速恢复并成长。相较而言,第二点更为关键。不过,还需要一位为国家谋取长远福祉及规划的战略型政治家,如德国总理施罗德。他不惜牺牲个人和政党连选执政的机会,在德国财政赤字连续多年超过3%的欧盟警戒线后于国内大兴紧缩福利、鼓励创新的措施,比如缩短失业人员救济期、降低养老金占正常工资收入的比例、调低公务员工资水平、压缩公费医疗比重等,导致国内反对声浪四起,民众示威、元老退党……他,最终黯然下台。但是,经此一役,德国财政赤字成功降低至GDP1.5%GDP实现3%左右的增长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相较而言,那些只知道一味迎合选民心理,为求连任罔顾国家长期发展利益的政客,不过是一群廉价消费品的销售贩子而已,颇有饮鸩止渴的味道。

如希腊但危机程度不同的还包括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引发危机的原因类似,而能拯救这场危机的主要是作为欧盟“三驾马车”的英法德三国及货币基金组织(IMF)。但是,欧盟各国经济情况不一,结构不对称造成货币政策难以满足个体国家的需要,比如有的国家正值通货膨胀需要提高利率水平,有的国家要刺激经济需要降息。作为按诸国经济体量加权平均后出台的欧元政策,难以象单一国家的政策那样具有针对性。此外,欧盟各国货币同一而财政政策区别化,也是造成本轮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在欧元联盟的大船上,通过财政政策造成的货币供应在透支本国经济的同时,并未就如何偿还债务做好规划,都在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算盘。

作为欧盟经济引擎的德国怎会甘心在没有收益的前提下为这些债务负重国家平白承担损失?默克尔的希望是建立以德国为核心的欧盟一体化,要求各债务国同意实现欧盟财政联盟及监管、存款储备制度、国家防务一体化等,从而最终形成如美国和德国一样的联邦制国家。说白了,就是要让这些国家让渡主权以缓解债务危机,德国的如意算盘不仅遭到同样希望在欧盟拥有控制权的法国和英国的阻挠,而且“欧猪四国”也不情愿配合,其他如芬兰、荷兰、瑞典等经济情况良好的国家更不愿意让渡主权、成为欧联邦的一部分。

提及欧盟“三驾马车”竞争合作之间微妙的博弈关系:首先,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衰落后,政治外交上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其因加入欧盟较晚且地理位置上与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一直对欧盟难以形成控制力;其次,法国虽然在戴高乐时期最先提出建立欧盟的想法,但因受制于其高福利、高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民经济实力一直不及德国;最后,因高端科技和精密机械技术做支撑,德国经济总体保持良性发展,是欧盟最能挑起领导大旗的国家,但是源于其曾经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人民心有余悸,同时,其引导的欧盟将实现德国经济扩张,是福是祸,尚难定夺。

作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源是深层次的,其解决之道要么形成欧洲联邦,统一货币、财政甚至国家防务政策,真正成为与美国对抗的世界一极;要么分崩离析,经济情况最好的德国或者最差的希腊都有可能最先离开欧盟。从目前的局势看来,奥朗德及默克尔两位法德领导人在公众媒体面前的疏远和政见不一,以及欧洲诸国极右政党的兴起(主张贸易保护、民族歧视、退出欧盟等),他悲观地认为欧盟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欧盟内部危机重重,外因同样不容忽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领导人都在高屋建瓴、义正辞严地维护本国利益,为国家尊严、民族兴亡而战。其间折射出来的政治厚黑学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将之放于国际大视野的全球融合发展,国别之争的损人利己、小肚鸡肠、冷眼旁观等作为,与为人处世无异,值得人们重新反思和评估。恰如美元的崛起曾经遭受英国的打击和阻挠一般,从1870年经济体量超过英国到一战期间借助国家债务进驻欧洲货币市场,至二战后布雷顿森林的建立,前后近七十年。美国通过“石油加美元”的黄金组合不断控制全球经济,最终实现其全球霸权地位。

谁都知道掌握全球主要的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获得大宗商品定价权、铸币税、通胀外移、无息货币债等权力。“千年媳妇熬成婆”的美国自然不允许由英法德等经济强国组成的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撼动其美元的核心利益。因此,在19991月欧元推出后,美国为狙击欧元,在欧盟周边支持或发动了一系列的区域战争,包括巴尔干群岛的波黑战争(1992-1995年)、科索沃战争(1996-1999年),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战争(2003-2011),北非的利比亚战争(2011)……这些事件的终极出发点都一样,捍卫美元!美国政治运作的波诡云谲、翻云覆雨虽然我们无从知晓,但一举多得、借力打力等招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的解读有其逻辑可循、有其道理可依。再回看美国白宫和媒体每次在发动战争前发表的所谓人权运动、自由平等宣言,不过是掩盖其国家利益的工具而已。

可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美国人无需承担战争后遭受的经济重创(最多只是支付维和部队的费用和政治家博弈谈判的工资),地处欧亚大陆的欧洲则不同,诚如书中所言:“战争是美国人的,而和平是欧洲人的”。英德法等国已数次经历从经济繁荣的盛世到满目疮痍的废墟之间的转换,数十年辛苦付之一炬的遭遇让欧洲各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和平、团结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结成联盟,不仅可以抵御美国的一国独大,而且可以扩大自由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更大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抱团取暖,是欧洲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但如何平衡利益共同发展,这是摆在他们案台前的共同问题。

此轮欧债危机,美国的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让欧洲人警醒:解体,走回老路,看似恢复了各国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但在美国经济一家独大、波动日剧的情况下,各国难逃经济、主权被绑架的命运,要实现欧洲崛起几无可能;融合,走向联邦制,虽然主动失去部分主权的确让各国政党及国民难受,但国际交易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或可让民众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增强地区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欧元获得诸如铸币税、定价权等权力,强化欧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补记】

欧债危机,也给中国提出一系列值得反思的问题,包括政府主导投资、货币超发、房地产泡沫、股市不振、老龄化趋势等。一直有学者唱空中国经济但我不明所以,看过寒冰和郎咸平的分析,心中方才有头绪:

第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保资金缺口、人口红利丧失、经济增长率下降、人均GDP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导致这是一道难解的题目;

第二、  金融危机时期的4万亿政府投资引发的中央及地方政府负债共计30万亿元(郎咸平研究团队认为是68万亿元),较之201360万亿元的GDP都是沉重的压力。欧洲国家债务危机源自于高福利,即国弱民富,而中国的主权债务是投资于缺乏回报率的固定资产,造成产能过剩,即国强民弱。

第三、  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货膨胀不容忽视。我国M2已超过100万亿,美国2013年近100万亿的GDP情形下,M2也仅为60万亿。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可小觑。政府公布的3%上下的年度CPI和郎咸平认为的19%,结合周边物价实际涨幅,我更倾向于后者。

化解中国经济难题,核心在于弱化政府投资、简化政府审批、削减企业税负、刺激实体经济、鼓励居民消费、完善社会保障,目标旨在于藏富于民,将贸易顺差获取的外汇转换为财富(大宗商品),逐渐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成就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