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丹江口文化定位问题的思考(之一)
文/袁成达
【内容摘要】丹江口文化的定位应该是“圣水丹江,养生天堂”。即以汉水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主题,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为途径,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把丹江口建成鄂、豫、陕毗邻地区的文化旅游的汉水明珠之城。
文化定位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在走向文化自觉阶段,对本地文化发展目标、方向、价值追求或对本地文化个性、特色、品位的一种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丹江口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新兴城市和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亟需历史文化的力量激发动力、塑造形象、提升品牌。因此,正确认识丹江口文化的历史、特点和表现形态,积极探求丹江口的文化定位,探索丹江口文化要素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途径与具体举措,是当前丹江口文化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丹江口文化的构成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主体在把握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其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审美趣味是在历史中演变而积淀的,有着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征。丹江口古为均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文化禀赋独特丰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
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均州文化展现了丹江口文化的基质特色和精神风貌,表现出丹江口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丹江口文化资源的构成,就表现形式、形态和功能而言,大致可以梳理为三个方面。
(一)汉水是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河流之一,丹江口是汉水中上游流域的经济文化重镇
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为界,以西为褶皱隆起中低山区,东以平原丘陵为主。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
历史上,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水文化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汉水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汉江依然如圣女般地清醇、安宁、美丽。沿汉江而下,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这里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颇为沉寂。但正是这里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又一次在人们的视野中凸现了出来。
千百年来,汉水与丹江口人民休戚相关。汉水源自陕南宁强县,经陕西汉中、安康流入丹江口市,安康至丹江口这一段河流古称沧浪水。汉水在丹江口与丹江汇合,形成亚洲最大人工湖,是目前中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是郧阳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无数诗人、文豪竞相咏诵汉水。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发源交汇于汉水,中国最早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的美丽传说就发生在汉江中游。汉水还孕育了荆楚文化,同时也是汉、魏晋、唐、宋、明、清文化遗存的富矿地区。丹江口历史上曾是汉水上游经济文化的重镇。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屈原在沧浪洲闻听《孺子歌》,留下了千古绝唱。
(二)汉水孕育了丹江口历史文化
水,传扬了武当仙山的美名。山,成就了丹江圣水的魅力。
丹江口市具有2700多年历史。春秋属麇,秦灭楚国,因境内武当山而置武当县,汉承秦制,隋唐改称均州。1959年因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千年均州古城沉入丹江口水库水下。
丹江口历史文化主要有四大板块构成。
1.沧浪文化:
大禹治水与沧浪传说。据《禹贡》及有关史料记载,禹二次治理汉水经过:4000多年前,大禹自陕西宁强县嶓冢山开始治理、疏导漾水及汉水后,顺江而下,到武当沧浪后,在龙巢山察看汉水流经沧浪洲的情形,进而从龙巢山顺曾河而上入武当山察看。传说,为导沟壑之水入汉水,大禹先疏导武当山之鬼谷涧、黑虎涧、磨针涧之水,汇入九渡河、剑河流入汉水,并到武当沧浪段,劈开堵住汉水的龙巢山,疏导沧浪之水,使其顺畅地流入长江,成功地治理了武当沧浪地的水患。
《史记》卷二中叙述大禹治理汉水时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为沧浪之水。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发源处叫漾水,到汉中始名汉水,东到楚地武当处,又名沧浪之水。汉水自陕西流经郧西、郧县、均州(今丹江口市),即沧浪之水的流经地。武当沧浪地的先民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武当山下龙巢山上建起一座禹王庙,此遗址尚在龙山宝塔下,此山口处称龙山嘴。在今天的武当山紫霄宫一带,还有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等,是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的。
孔子、屈原与沧浪洲之缘。《孺子歌》初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书中记载,孔子听到这首歌后,对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的故事,在它的诞生之地——武当山下的沧浪地流传至今,均州沧浪地还建有沧浪亭以纪念。更有怀古尊孔者在一千多年前的沧浪亭下山崖上刻了“孺子歌处”四个大字。
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来到汉水北的沧浪地,实地考察前线失地情况,顺便考察民情。在这里巧遇渔父,聆听《渔父歌》教诲,深受启发而成就《离骚》。因为屈原在武当沧浪闻渔父歌及所答所作,千百年来,武当山下的均州人民怀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纪念他,学习他,并修沧浪亭以示纪念。每年端午节,当地百姓要划龙船及咏诗作赋,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并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爱国情结流传至今。
历史又将孔子沧浪闻《孺子歌》和以后屈原沧浪吟《渔父歌》合二为一,并由此形成了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沧浪文化。《孺子歌》倡导了君子处世为人的正确理念,鼓吹了一种积极向上奋进有为的进取精神,又能根据不同境况选择不同的进取方式。这就是沧浪文化的思想内涵,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所认同、喜爱和推崇的原因。沧浪绿水也同时成为古均州八景之一。
由此,更加表明了丹江口在汉水流域的重要位置——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汉水中上游。
2.楚文化:据近年对丹江口库区考古发掘成果可以推定,鄂西北丹江口库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更为密切,是楚文化起源、发展的核心地带。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楚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楚争雄天下840多年,是著名的霸主雄国。楚文化厚实的文化背景显示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形成了独特的楚人精神。这些楚人精神、楚人风俗、楚人文学、楚人哲学、楚人艺术,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3.武当文化:
混沌初分有此岩,
此岩高耸太和山.....
一千多年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作的这首《题太和山》,描绘的正是丹江口境内的道教名山武当山。
武当文化,是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的人们,在以道教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武当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涵盖道教史、道教理论、道教建筑和道医道药、武当武术、文学艺术、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
北以汉水为“蛇”,南以天柱峰为“龟”的道教仙山——武当山,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道医仙药、古建民俗、人文嬗变于一体,滨临亚洲第一大湖——丹江口水库,仙山圣水,相依相伴,组成了一幅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瑰丽画卷。
4.均州文化:
均州文化具有博大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囊括了上下五千年中的沧浪、均陵、武当县、古均州,这几个阶段和历史时空所形成的文化,均属于均州文化的范畴。均州文化是域内的古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的浓缩,另含有本地域特有的孝道文化、民歌文化、故事文化、秦巴民俗文化以及历史名人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孝道文化:二十四孝图、丧葬大礼;
民歌文化:“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的吕家河村;
故事文化:中国民间故事活化石——伍家沟;
民俗文化:婚丧风俗、山坡锣鼓、打待尸;
历史名人文化:《秦香莲》与《铡美案》等戏曲影响广泛,陈世美与秦香莲是传统戏曲中妇孺皆知的人物,陈世美与秦香莲均属于丹江口市(原均州)人,并有实物证据可考。
今天的丹江口文化继承和延续了均州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均州文化的包容、奉献、尚文、创新、和谐的精神值得弘扬和传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