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卫星发现盘古一生的痕迹
作者:丁丁哥 2014/01/07
按上古传说,华夏的人类都是源自于五千年前盘古的血脉,虽然也有很多人不一定信,但只要搞懂了汉语“自己”这个词的来由就会明白,中国人每天在说“自己”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向人重复表白“我是盘古的后人”,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自己”和“自己人”就是在说“来自于‘己’的人”,而这个“己”字其实就是盘古。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籍一般都说盘古是出生于“成纪”,另外也有如《遁甲开山图》说是“成起”,而另外有研究说,“纪”和“起”的原字其实就是“己”字,所以,说到底盘古就是“己”,只是后人早已忘了“己”。
盘古是一个拥有很多名字的人,比如“伏羲、太昊、太皞、北帝、伏牺”等等,另外还有这个“己”字,“已”是因何而得?如果从“己”字及与之相通的“巳”字都是上古纪时的字眼来看,由于在纪时方面本来就有“己巳时”,所以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其出生与纪时的“时辰”相关,这个比较好理解,如果是“巳时”生的,可能后来被叫做“巳”,而由于“巳”通“己”,所以称为“己”,而另一种可能是其出生与纪时的“方位”相关。
所谓纪时的“方位”,有一种可能就是当人类以“北斗星”纪时时,整个天空就像现在时钟的钟面,而现在的24小时在当时是分为12个时辰,“北斗星”的每个时辰都对应着不同的方位,比如“巳时”就是钟面上大约“9-11”点的方位。用“北斗星”纪时曾经是人类的普遍行为,据老人讲,以前的人晚上纳凉,很多话题都是谈论星空,而且最多说到“北斗星”,连现在的天文观测,都是以先找到“北斗星”为基准,而用“北斗星”纪时,可能是人类曾在很高纬度生活的印记,因为人类所处的纬度越高,就越能清晰的看到用“北斗星”纪时的具象并理解它,据天文知识的介绍,只有在河北省以北的纬度,才能整夜看到北斗星,而且,由于“巳”位是白天的时辰,这需要在更高得多的纬度的连续“极夜”环境,才能看到“北斗星”24小时的完整运行图,并真正看到“巳”的时辰和方位实况。
估计“巳时”时“北斗星”可能是指向南方,而如果“盘古”真是是生在这个方位,就意味着盘古的部族原本是住在更远的北方,后来,当这个部族从北方往南走到了“己”的时候,才生下了盘古,这是与现在新历史观认识的大历史过程相吻合的,新历史观认为,人类五千年前由于地球处于超温暖期而主要居住在很高的纬度,之后由于地球气温下降而开始南迁。
就“纪”和“起”这两个字来讲,据网上的资料介绍,“纪”字是由“己”字而出的字,后来到中原时有纪姓、纪国,而“起”字的“走+己”,不知道会不会就是“走到了己”的意思,现在甘肃省正在争其古代曾有过的“成纪县”,估计没有太大可能,西北的所有先夏人文遗迹,其实都是先夏大迁徙之后,迁徙而去的先夏后人复建的,先夏的真正遗迹,属于盘古时代的,只能是在“己”和“己”的南方,而属于盘古之前的,只能是在“己”和“己”北方。
黑龙江省和吉林市的卫星地图,都搜索不到带“己”的地名,但吉林市有“旺起镇、骆起村”等等,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一带很可能就是“己”,“旺”字拆开了就是“日王”,这也是盘古很多见的相关字,“日王”甚至可能是盘古的另一个名字,所以,先夏进入中原后的山东有几座“旺山”,在济宁汶上县还有“南旺镇”,最终在浙江衢州还有“全旺镇”,所以,“旺起镇”可能就是“盘古”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吉林市的“旺起镇”隔壁有“常山镇”,这可能是“盘古”娶嫡妻“常羲”的地方,“常”的字形源于“尚”和盘古的“帝俊”的“巾”的组合,这应该是婚配的结果,而“常”的字音可能源于长白山、长春,所以上古时“常”与“长”相通。
后来,盘古的痕迹开始由“己”继续往南,在辽宁阜新市彰武县附近,搜索到了一些聚堆的原始地名:“社己阁村、贺己各营子、白己湾子、苏己村”,而且在阜新市到葫芦岛市之间,还有很多带“起”字的原始地名,比如朝阳市的“白虎起沟”、锦州市的“高起堡村、中起屯”、葫芦岛市的“张起村、张起楼沟、南张起沟”、阜新市的“牤起营子、敖户起村、好保起”、辽阳市的“起台子村、黎起村、黎起堡”等等,带“己”字和“起”字的地名似乎都在与盘古做同向的移动。
据网上有资料介绍说:“虫、蛇、蚕的甲骨文是巳,巳与己通”,不过我觉得“己”字和“巳”字更像“北斗星”,可惜这个说法还没有找到更确切的支持,网上的资料还说:“少皞为‘己’姓之祖,‘己、巳、龙、蛇、蚕、虫’都是太皞、少皞族的图腾符号,都是东夷族的图腾符号”,看来,上古时期确实是有“己姓”,“盘古”的先夏先是从辽西一带转到大连附近,然后渡海来到了山东。
盘古及他的部族与“走”这个字似乎特别有缘,虽然不知道“走”字的古义,在“盘古”出生之前,盘古的部族就从黑龙江流域及更北的地域开始往南走,先是“走”到了“己”生下了“盘古”,这时候开始有“起”,而在娶亲之后,由于三个家庭好像并不在一地,这又得不停的“走”,而且由于部族还在不断的南移,这又是在继续“走”,直到在走到了中原之后,虽然拥有了先夏最高权杖的“戉”,但在黄帝崛起之后,“盘古”还得继续往南“走”。
盘古离开山东的地点大概是在山东汶上县的“南旺镇”,他走的时候并不是孤家寡人,当时山东济宁、临沂、菏泽附近,仅占据周围各“崮”的“姑”,可能就有上千的部落,包括“纪王崮”的“纪王姑”、占据“吴王崮”的“吴王姑”、占据“姬王崮”的“姬王姑”等等,这些部族后来都是跟“盘古”走了,当时黄帝刚刚打败了“蚩尤”,“蚩尤”的众多余族,也是交给盘古管辖和带走,其中有一些是交由“姑”们管辖的,这就是“姑苏、姑蔑、姑臧、姑余”等等,这些“姑”们绝不会姑息。
当时的先夏大致上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盘古的老的和母系社会部族,这些部族多数还是女性首领,所以多称之为“姑”;另一部分是“黄帝”的新的和男系传人的一些部族,主要是青帝和炎帝的余族,另外,由于风部族的各分部可能相对比较中立,所以,相对比较稳定的留在了中原,盘古从“南旺镇”离开之后,不知道中间有没有停留,其下一站是到了江苏省北部的徐州附近,这一段时期时候开始有了“淮越”,不过历史痕迹不很清晰,可能从这个地方开始,盘古和黄帝这两大集团就一直处于近距离对峙的状态,所以,盘古后来又徐徐的离开。
盘古的痕迹后来又走到了长江南岸,并从西往东一字排开,南京有金陵、北固山(北姑山)、建邺、镇江有金山寺、北固楼(北姑楼)、常州有淹城、武进、常熟有尚湖、上海有金山县、城隍庙,这些地名都是与盘古及其母亲“华胥氏”、嫡妻“常羲”有关的同一时期遗留,在这之后又继续南下走到浙江杭州至衢州一线,这是走失到了“江湖”的历程,而且还是走失了“江山”的历程,现在浙江“平湖遗址”找到的大石斧,应该就是盘古走失了“戉”。
走着走着,盘古就从走出了“起”,又到走出了“越”,全部都是“走”出来的,其先是走到了江浙一带形成了“吴越”,然后在浙江衢州分为几支之后,其中一支往东走出了“瓯越”,一支由嫡妻“常羲”带队直接往南走到福建成了“闽越”,一支由其母亲“华胥氏”带队经湖南走到广东形成了“南越”,这一支继续往西走到广西形成了“骆越”,接着顺带走到广西的南边形成了“越南”,后来又走到云南形成了“滇越”,所有的“越”都是源自于“盘古”及部族的“走”,还都带着“戉”,“越”其实就是失去最高威权的“戉”。
对于“越”字,百度还有一种说法:“‘走’与‘戉’联合起来表示‘木星起步的地方’,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钱塘江下游两岸地区”,这段话即联系到了“星”,又联系到了“起”,而“起”字又是带着“己”字,不知是巧合,还是古人在有意泄露天机,“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难道上古时人类已经懂得盘古跟“木星”一样是最大的吗?难道上古时人类还懂得将“木星”喻为女性的、阴性的星?这又跟“盘古”的老一辈集团多数是女性首领相关吗?难道“盘古”十二年怀胎的传说,就是源于“木星”的十二年运行周期?“木星”又叫“岁星”,“太岁”就是因“木星”是“岁星”而叫开的,而且,“太岁”也是至尊的最高君王。
在“走、戉、木星”的这段话之中,可能深藏着盘古去世的信息,因为在盘古在浙江衢州失去了“江山(市)”之后,附近就有一个“全旺镇”,这个镇名似乎在说成全“日王”,这一带离钱塘江很近,衢州的龙游县的石窟应该也是疑似的相关元素,过去说这是世界第八奇迹,无人能破水底巨大的人工洞窟之谜,其实这就是与苏州剑池一样的水封制式墓穴,只是可能盘古并没有用上,因为衢州东边不远还有一个磐安县,如果在磐安县找到盘古的墓葬,应该不会使人感觉意外,真希望能找到这个墓葬,但估计当时可能来不及做成水封墓了。
“己”字的地名似乎主要散落在华东和西南,其中,往华东方向的散落,可能是沿着浙江衢州到金华磐安县方向的延伸,而西南方向的散落,可能是随盘古母亲华胥氏所带分支的延伸,这一支由浙江衢州经湖南进广东转往西到广西、云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云南大理的一些带“己”字的地名,因为这是白族的地域,举例:“己早村、己早大箐、己路、己弯、己早村、己子拉、小富己、路己、小达己、西达己、李己密、富己孟”等等,据说,白族的汉语普通话非常纯正,以前一直奇怪,为什么白族会分布在彝族的西边,与讲汉语的汉族之间隔着大量讲其他语言的部族,而现在看,这些人很可能就是跟盘古血缘极近的“己”人,只不过其是与彝族先人一起陪伴“华胥氏”迁徙的。
“杞人忧天”原本可能就是“己”人的故事,盘古就是他们的“天”,不过这个“杞”字也没错,因为其字形中的“木”又泄露了“己”与“木星”有关,只不过“杞”是周代的诸侯国名,据百度词条:“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
总之,盘古生于东北吉林市的“磐石(县)”,后来到过辽宁的“盘锦(市)”,最终安葬于浙江金华市的“磐安(县)”,这些痕迹应该是没错的,这一线痕迹有吉林市的“旺起(镇)”,山东的几处“旺山”和“南旺(镇)”,以及浙江衢州的“全旺(镇)”在旁佐证,又有盘古嫡妻“常羲”在吉林市的“常山(镇)”,在山东的几处“常山”,在浙江衢州市的“常山(县)”相依相伴,三条这么显要的历史线索如此相互缠绕并行南北,不信你以后不再“自己”。
补记一:2014/01/09
据网友上传的瑶族山歌里说:“盘古出生在扶江”,我用卫星地图看了一下,这个“扶江”可能就是吉林市昌邑区的“扶华社区”附近,这里在很小范围就有“龙山路、龙江街、龙潭大桥、通潭、龙潭山(公园、滑雪场、鹿场等)、南天门、山洞、扶华胡同、扶华胡同”等等,这是很值得关注的,而由于盘古的生日好像是冬天,那个“山洞”很有可能是盘古出生的具体地点,另外,昌邑区的江是松花江,其旧名有两点可疑,其一,松花江满语“松啊察里乌拉”,汉译“天河”,这个“天”是否“盘古”?西北的“天水”、广州的“天河”有可能就是源于此;其二,松花江也叫“束末河、粟末水”,而云南丽江也有“束河”,加上“傈僳族”也在云南,“傈僳族”是跟“彝族”很近的民族,“傈僳族”跟松花江有关是华夏源于东北的新疑似证据。(潘世东转载于新浪丁丁哥的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