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楼市将何去何从


  凤凰卫视3月16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中国债市惊现史上违约第一案,蝴蝶效应引发市场恐慌,首例债市违约,究竟是多米诺骨牌的推手还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催化剂?2014两会上,楼吃房价仍是关注焦点,双向调控引发业界重重猜想,连续八年的遏制房价上涨被住房保障机制所取代,未来的中国楼市又将何去何从?《一周财经新趋势》,敬请关注。

  吴柯萱: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一周财经新趋势》,为您深入观察重点财经事件,我是吴柯萱。

  随着超日债实质性违约的楔子落地,中国债市零违约的神话也随之破灭了,最近处于经营困难的一家光伏上市公司叫做超日,发布一则广告说,无法向投资者支付他在两年前所借资金8900万人民币的利息,这也成为了国内首例债市违约案。违约的消息一公布,可以说是当头一棒,首先就是投资者,超日债的债权人里面大部分是散户,数额较大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而这些资金很可能是血本无归,除此之外,有七家企业推迟或者取消了原定的短融或中票发行计划,并且有多家公司,公司债是下调了评级,从此,公司债不再是一个低风险的投资,人们纷纷揣测,谁又会是下一个ST超日呢。

  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银行并不愿意借款,场外投资者匆忙逃离,以此引发了全球市场对于中国资金面的悲观预测,使得国际金属市场和A股市场承压,不过对于资金紧张而又面临债券到期的企业债以及即将迎来兑付高峰期的城投债,更大的风险才刚刚开始。

  虽然从去年底,市场就对超日债违约早有预期,但有业内人士就指出,这次的违约案只是冰山一角,年内或将迎来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期,尤其是处于产能过剩的那些行业,更将成为风险集中爆发的领域,再加上此前的多起信托危机案例,这一次的违约将引发信用风险重估,银行将收缩表外业务的规模,其融资成本面临着上升的压力。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中国发生违约已经是不可避免,许多人希望违约将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有助于推动资金以正确的价格流向值得流向的公司,那么在风险点频频涌现的当下,投资者应该如何避免成为债市违约的最后接棒者呢,中国首起公司债违约又能否激发期待已久的金融改革呢,本期的头条观察我们就一起来聚焦中国债市违约第一案。

  解说:日前,ST超日发布公告称,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截至目前,公司付息资金仅落实400万元,而全部应付利息应为8980万元,这是国内第一例违约的公司债券,结束了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

  尽管市场对超日债违约早有预期,但对于市场情绪仍有较大的冲击,违约消息一出,交易所债市的高收益债券出现全线下跌,投资者抢着逃离那些可能步超日债后尘的问题债券,不少股民在网上议论,损失惨重,甚至有人用血本无归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冉兰(资深证券业内人士):诸多的债券里面为什么超日债成为首个呢,其实这是一个政策变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对超日债本身来说他是个偶然,有可能是其他的债券,但是当政策开始出现这种变化,这个里面背后其实他传递着一个信息就是什么,就是在经过了多次的有的是地方政府或者是其他的裁判进来这样一个兜底以后,最后政府开始已经放弃了这样对所有的债券资金兜底的这样一个局面,所以刚好这个指针指向了超日债,所以超日债他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第一个就说难以兑付的这样一个局面。

  解说:有分析认为,超日债只是一个起点,一旦金融风险引发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呆账、坏账大幅上升,钱荒也将会重现,并形成恶性循环,不过也有人认为,超日债违约并非是对信贷市场敲响的一记警钟,而是中国当局在探索如何减轻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状况时,放飞的一只试探气球,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杨德龙(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超日债违约短期内对于债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天价格出现了大跌,债券收益率上升,特别是一些行业紧急度相对比较差,公司规模小的公司债的收益率大幅上升,对于期货市场也造成了很大冲击,近期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了连续的暴跌,A股市场也出现了下跌,可以说超日债的蝴蝶效应还在扩散,导致各个资本市场都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

  解说:与此同时,投资者如何维权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来自各媒体的信息显示,(00:05:47)超日债债券人数众多,且大多数为散户,在债权人看来,这场看似由意外流动性风险引发的债券违约这是一场欺诈上市的违规案件,而目前的监管规则中,持有对刚性兑付风险的提醒,对违约的条件认定确是缺乏的,那么如何鉴别借违约之名推卸责任的行为成了摆在监管者面前的新命题。有分析建议,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行业基本面较差的中小民营企业应成为首先回避的对象,短期内建议投资者向国债等低风险品种进行转移。

  冉兰:对投资者来讲的话,我觉得最大的警示就是说在将来的这个投资里面还是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办事,更多的还是按照这样一个评级,而且还有一个就是整个全球他的市场化的潮流是越来越明显的,中国他在整个一个地球村里面,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一员,他不可能逆潮流而行,所以大家不要去赌这种小概率的行为,我觉得遵循一个常识,遵循一个大的一个规律,我想这个里面他就不会有太大的犯错的可能。

  吴柯萱:就算有人担心超日的违约会引发一系列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市场上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不仅不是中国的贝尔斯登时刻,反而还是中国金融市场变革的重要标志,是一件好事,对于整体债券市场而言,一些市场的参与者更乐于见到中国债市出现首例违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如果不出现任何违约的话,系统性风险将积累,只有违约之后,整体的风险定价体系才能正常化。

  美银美林就发布报告说,超日债违约是件好事,因为这有助于实现债务产品更好的定价,那么违约事件到底好在哪儿呢?这还得回看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的债市到底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巨变。

  我们来看这张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图,这是从1998年到2012年间银行间主要债券品种发行量变化的情况,看起来很复杂,但我们就看一下他的趋势,可以看到从1998年最初的不到1万亿的总量一直发展到现在的8万亿的总量,而近年来从品种细分来看,增加最多的债券品种就包括了企业债券,就是我手举的这部分,还有就是企业的短期融资券还有中期票据,也就是这一部分,每年都在增加。

  尽管中国的债券发行量一直在增长,可是和GDP相比却又能让人看出他的另一方面,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来自国开证券的全球主要债券市场的存量跟这个国家GDP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是代表一个国家发行的债券存量,黄色是代表GDP,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比如说日本,日本的债券发行量是他国家GDP的2.5倍之多,美国有1.7倍之多,韩国也有1.16倍,而中国的债券发行量只有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的债券发行量还没有GDP的一半多,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巴西等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债市虽然已经崛起,但是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的债券市场仍然不能退去政府信用的本色,政府兜底一再上演,那么不仅会严重的扭曲投资者的信用风险意识,对债市更是巨大的挑战。

  解说:在中国有一个信念被反复验证,就是对于出现问题的借款方,政府总是会出手救助,这一信念鼓励投资者将资金以人为压低的利率借给虚弱的企业,这一现象助长了大量糟糕的投资,并促使中国债务水平急增。

  事实上,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多起违约的苗头,多家债券的经历与ST超日公司债极其相似,只是在兑付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都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而正是地方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干预,造就了零违约的神话,在信托债市等金融领域,一次次上演。

  冉兰:所以我们看到这次两会,其实我们看到总理的发言也开始提到了,就说可能有一个底线可能是可控的,但是这里面其实潜台词就是说我不会每一个都去兜底,这个其实已经在释放风险了。

  杨德龙:打破零违约之后,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就匹配了,就不会出现风险与收益扭曲的状况。

  解说:对投资者而言,违约事件可以警示投资者,让他们在购买债券信托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更加谨慎,从这一点来看,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情,目前,中国国内的债券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美元,而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不断提高,这一规模还有望大幅增加,对于中国这个区域成熟不断开放的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违约事件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柯萱: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上,实质性违约事件时常发生,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违约率曾经一度接近10%,这随后30年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健康和发展铸就了基础,而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打破开启了中国债市风险元年,以往的政府兜底保证债务人力的方式实际上反而是让投资者对于债市风险变得越来越麻木,而这次违约事件向投资者和机构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者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担风险,与此同时,如果公司债市场已经可以违约,而地方融资平台却保持现在的状况的话,那就必然会导致机构的无限制的套利,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就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出台,比如说把属于公司债的部分切出来,把属于地方政府债市政债的部分单独留下来,也就是说该市场化的就市场化,该享受政府信用的就继续享受政府信用,这样市场才会逐渐完善。

  引发轩然大波的超日债违约事件已经过去整整一周了,然而他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仍然在持续的发酵,席卷期货、证券等资本市场,跌成为了本周资本市场的唯一关键字,国内期市的33个品种全部受跌,由此看来,超日债违约事件的影响已经从信托逐渐蔓延到了债券,中国的金融体系亮起了红灯。

  那么,超日债违约的蝴蝶效应究竟有多远,中国的信贷大幅增长是否面临着刹车呢?本期节目我就与您一起对话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博士,我们一起来聚焦超日债引爆的中国信贷危机。

  解说: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原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区经济首席分析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走势、股市分析等。

  吴柯萱:谢博士您好,我们知道中国债市市场最近违约事件第一例终于浮出了水面,上海的一款债券产品本金利息到期日,但是无法兑付,应付的利息总额应该是八千多万,但是它只能付四百万,中国债市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很多人说它迟早会崩盘,都等着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现在终于出事儿了,很多人其实也说你看也是松了一口气,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中国债市到底有多少问题?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我觉得这一关的哈,早晚要走出来,这是一个政治发的债,很多中国公司很多债的话,其实在国际上同比的话,应该是垃圾债,在美国的垃圾债的话,平均违约率是15%,所以在中国这种垃圾债不让违约的话,我觉得是非常不正常的,这个信贷市场以后就是没法运作了,所以这一步早晚要跨出来的,有些人有观点认为你让一家公司违约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倒,我觉得这是夸大了。

  中国的金融的问题主要是在影子银行里面的一部分,主要是一些产能过剩公司的制造业发的公司债,汽油信托产品里面的话完全靠土地高价的土地做抵押的一些债,这些债的话可能出现的违约的情况是有的,但是出现了违约之后,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不会有大的冲击,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政府拥有的,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储蓄者的信心危机,大家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只要银行体系是稳定的金融体系的话我们不用怕出现系统性的危机,所以今年的话,出现违约这样的情况的话,应该是接受的。

  吴柯萱:那么这一次的事件对于整个中国债市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是对于低评级和高评级债券分别会有什么影响?

  谢国忠:我觉得有的影响就是有些公司再发债的话就比较困难了,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如果公司的财务情况不好的话,为什么还能发债,如果这个发债的基础是有人兜底的话,我觉得这个市场对经济的话就是不利的,甚至有些理财产品,它那个卖给存款者的时候卖的像存款的替代品,但是它其中的一部分是买了公司债,这一部分可能没那么大,但是有一部分去买公司债,这公司债利息高一点,但是它的那个风险是很大,但是银行认为没有风险,因为觉得破产的可能性违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违约的话第一地方政府会兜底,或者是银行会兜底,甚至中央也会兜底,这个金融产品完全依赖于谁会兜底这样一个预期,我觉得这个是很危险的,所以这个事情如果预期不给它破裂的话,预期的泡沫不让它破裂的话,这个问题会越变越大的,所以这种兜底发债的潮流的话,应该让它退回去。

  解说:超日债的实质违约发生后,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行业增长进一步放缓,与此同时,此次违约事件将引发低评级品种信用债信用利差的趋势性上行。

  吴柯萱:还有就是说它会不会您觉得会不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以后这种违约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呢?

  谢国忠:公司债违约的出现这是很小的一步,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怎么处理信托的问题,信托的话几乎从零到四万亿的话,才几年的工夫,任何金融市场发展那么快的话,问题肯定居多,因为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个行业发展那么快,哪有这个人才来控制这个风险,是吧,所以它整个产品的发出去就是靠抵押担保,抵押就是土地,土地的价格的话都是政府控制的,地方政府只要找几个开发商大家协调一下,就可以把一个土地拍卖的时候把价格撑的很高,然后所有的地都按照这个价格来算,发产品的时候就说我们担保的话有100%的安全,因为这块土地是值10亿,我们才借了5亿,是吧,其实这个地的价格涨了几十倍,它要掉90%的话都还是高的,所以这个就是做庞氏游戏,这边把土地炒上去,那边借钱,借了钱之后再来把地炒上去,大家都觉得这个日子过的挺好的,借了钱之后多出来的钱大家都有吃有喝,所以这样来对待金融,我们这件事情门槛不过这个经济没法朝前走。

  解说:超日债付息违约,引发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潜在信贷风险和是否会重新出现情况的担忧,这种蝴蝶效应最终扩散回到A股市场,就在上周五,A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基金,已经先知先觉的大规模赎回股票ETS等权益性基金。

  吴柯萱:这个消息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也会很大,尤其会不会对高负债行业和地产股的影响会比较大?而且因为刚性兑付被打破,在影子银行去杠杆的过程中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您觉得会是一个偏正面还是偏负面?

  谢国忠:至于说现在出现如果是违约这样一个现象的话,对股市是不是一个负面影响,我觉得可能有一点,但是是不是股市会不会像2008年这样创新低,我觉得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这个是对中国股市这20多年的上上下下来说,这个波动不是很大,所以我觉得股市的担忧的话,这方面担忧不是太多,至于说开发商这个行业,中国开发商长远来说是两极分化,大部分开发商的话,几年里面都会消失的,会留下一些开发商的话,它找到一个新的盈利模式会变大,我们在香港看到的,1997年之前,有100多家开发商都是挺大的,在香港这样的小地方700万人,现在剩下来的可能就四五家,但它的整体的情况都是比较健康,它不是靠圈地造房子,今年造多少房子明年造得更多,然后到股市上面去讲个故事,我那个增长是靠我造越来越多的房子,这个故事本来就靠不住,因为中国人口已经出现问题了,劳动力年龄人口已经开始萎缩了,到农村现在还在谈城镇化,其实到农村去看,只有老人跟小孩,城镇化的人从哪里来,所以这个又是讲故事。

  所以以后的开发商的前途不是说跑大量的增长,你是跑好的产品,通过产品的升级增加效益的话带来以后盈利的上升,所以我觉得开发商这个行业我的看法是两极分化。

  吴柯萱:现在有种共识就是中国需要更加大规模深层次的广泛的金融市场的改革,那么两会也在提金融市场改革,但是这并不容易,您对金融市场改革有什么样的预期?您觉得这回的债务违约事件会不会对金融市场改革也做出一定的铺路?

  谢国忠:谈改革已经谈了很久了,就是一个金融改革市场化,还有一个就是要鼓励消费,都是十几年的事,这个原因我们都很清楚,不用研究,是吧,在三中全会决定的话,把那个方向也说得很明确,现在需要的是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到什么,所以喊口号的时代早就过去,所以如果还是以喊口号为主的话,市场就比较负面,你看中国的股市就看得到,股市的话是看未来的,如果它看得到未来,股市也会涨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到什么,我觉得第一步我们要跨出来的就是影子银行的问题和房地产的问题,认为是骑虎难下,我们要下来有可能就死了,这个恐惧感一定要克服,没有这样的事,中国老百姓的话都还是吃苦耐劳,又存钱的,在全世界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所以不用担心中国经济会垮掉,起不来,没有这样的事,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浪费的问题,不是老百姓竞争力的问题,所以我们第一步的话就是处理影子银行的问题,处理房地产土地市场的问题,处理地方债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之后中国经济就繁荣了。

  吴柯萱:聊完了信贷违约,我们再来看看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两会提出的双向调控政策有着什么样的新含义。

  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上,楼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因为住房不仅关系着民生之根本,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不例外,而不同的是,从2005年到2013年,连续8年间,每一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遏制房价上涨这种字眼,唯独是今年没有提到,最近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两会间隙向媒体透露说,今年房地产政策的关健词将是双向调控,一时间四字谜双向调控成为了业界讨论的热点,而随后有官员就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所谓的双向调控也可以说叫做分类指导,也就是对于一线城市继续增加供应,抑制遏制投资投机性的需求,限制政策不退出,而对于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这样的表述和外界的前期猜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市场明显分化的背景下,楼市调控要因地制宜,不再一刀切,变赌为输,注重增加供给。

  而有分析就认为,目前内地楼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调控难度加大,根据不同城市的自身需求来调控,可更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那么双向调控究竟是什么样的调控呢?未来的房价走势又究竟将何去何从?本期的特别视点我们就来一起关注2014年楼市双向调控的启动。

  解说: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众多品牌房企们1疯狂地涌入一二线城市,这一集体用小投票的举动,不仅让一二线城市房价地价节节攀升,也让多处三四线城市倍感凄凉,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去年11月份房价同比上涨全部都超过了20%,但70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上涨幅度同比不到10%。

  2014年开年,楼市正式步入区域房价分化深度调正期,2月房地产市场整体面呈现房市冷地市热的走势,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不乏二三线城市个别楼盘房价下跌,受到地产大佬看空悲观心理的预期,杭州、常州、襄阳各盘降价促销,银行贷停传言不断,崩盘暴跌拐点论的讨论之后,楼市低迷加重,观望情绪越来越浓,供大于求的三四线楼市降温速度犹如天气,瞬间进入寒流模式,告别去年火热的行情。

  宋丁(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一个规律性的表现,随着这样一个房市这样一个分化的话,基本上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土地的市场也会趋于相对平稳,这个是规律性的表现。

  解说:这样的分化效应同样出现在土地市场上,克而瑞研究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来看,各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进一步分化,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持续火热,三四线城市从去年至今并未起色,二线城市去年表现相对较好,但也开始出现趋冷的苗头,尤其是部分的房价偏高,市场过热的二线城市。

  陈蔼贫(深圳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那么就消费者而言,目前整个房地产政策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个谜底期,究竟房市该如何走,大家实际上是看不透的,但是对地产商来说,他们心里是有数的,开发商认为在未来的市场中,房地产是大有可为的。

  解说:而另一方面,今年以来,(00:28:00)房地产风险的信号频频出现,多家银行暂停房贷的传言也引发A股大幅下挫,而业内人士透露,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个人房贷就已经收紧,很多城市建议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部分城市甚至有所上浮。

  吴柯萱:2013年楼市的高烧不退,至今让很多人还是记忆犹新,然而今年春节过后,杭州个别楼盘降价以及银行收紧房贷的传言就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瞬时就掀起了市场的恐慌,而鬼城来袭的报道也迅速引发了楼市是否进入了拐点的争论,目前,中国楼市正步入困局,一边是一二线城市地价房价持续上涨,高烧不退,而另一边却是三四线城市见人不见楼的鬼城频出,跟鬼城现象相互交织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严重依赖,导致债台高筑,缺少落实房地产调控的积极性,继而出现了大量高价土地,另一方面,又大肆的举债,显然一二线楼市的过热和部分三四线楼市的低迷都不是好的现象,楼市分化也给房地产的调控带来了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性的一刀切政策不仅缺乏了针对性,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而本届的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地产调控定下了分类指导的基调,这也意味着全国一刀切的调控政策或将是一去不复返了,业内普遍认为,对于房价临涨的那些一线城市,调控层面应该继续保持高压,这将是大概率事件,新一届政府执政之后,在经济领域的主基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是房地产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无疑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市场供求压力大,房价上涨动力充足的一线城市而言,以限购限贷为代表的这些行政性的调控短期内仍然不具备全面退出的条件,而当务之急是加快房地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程,为市场真正成为房地产的主导力量做好准备。

  解说:事实上,早在2013年12月24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姜伟新在部署2014年工作时就明确表示,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同时呈递出三个政策信号,即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探索发现共有产权住房和强化市场监管。

  陈蔼贫:我们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行分化,三四线城市明显的我们说已经从过去的上涨阵营中分离出来,目前房价坚挺的仍然是一线城市,包括部分二线城市,那么三四线城市分化出去了以后,这种价格的下调下跌实际上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恐慌。

  解说:而姜伟新同时指出,要强调调控的针对性,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北上广深等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差别化住房贷款税收和住房限购政策,房价开始下降的城市要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开发总量。

  陈蔼贫:比如说对一线城市很可能要继续维持过去的三限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我们说严厉调控的政策,而对于三四线城市我们说实际上是要放开,不仅要放开,还要鼓励这种房地产销售。

  解说:而与此同时,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业内人士认为,将住房保障和房市调控并行提出,透露了中央要将房市调控工作重心放在大力增加保障房供应的意图上。

  宋丁:未来就是双轨制,一方面有一部分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可能大概是有差不多20%到30%是由政府完全包下来的这部分,就是完全进入到住房保障机制体系,剩下的可能百分之七八十仍然还是要走市场化的路,所以市场和保障双向机制结合就双轨制,我觉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这次的两会所谈到的住房保障机制实际上是强调了一个过去缺失的部分,实际上在整个市场仍然是占一小部分。

  解说:事实上,房产税不动产登记等问题屡屡在今年两会上被提及,国土部部长姜大明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土部推行不动产登记要做到四件事,包括制度建立、地级市不动产登记局等机构的建立、不动产登记条例的出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陈蔼贫:今年的6月底,一定要做到不动产的登记的条例要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就说现在我们过去叫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现象,我觉得这次应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了,人要下来了,那就说这个立法中间的不动产登记的这件事要出来了。

  吴柯萱:在中国,能够买的起房居有定所圆了自己的住房梦,算是老百姓的愿望之一,两会前,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房价依然是网友最关心的话题,受访人数的53.7%表示,最希望房价问题在两会上被提及,有机构就梳理了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之后发现今年的报告是十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强调房地产调控的一次,他的重点是对住房保障机制做了大篇幅的描述,今年将开工七百万套以上的保障房。

  有分析就认为,在这个阶段,继续强调保障房工作是希望通过双轨制来解决城镇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在长效性的调控机制尚未出台之前,以限购为主的行政手段还有其他的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会并存,但是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会逐渐的凸显出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楼市单向调控之后,现阶段的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期,种种迹象表明,本届政府正在努力做到从赌到输,积极为建立调控长效机制做准备,而未来,除了推进保障房的建设之外,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住房信息的系统联网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等,都将逐步的推进,为限购等行政手段的最终退出做一个铺垫过度。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我是吴柯萱,感谢您收看,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