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光芒(五题)
潘世东*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关键词】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生命发祥地;人类发祥地;民族发祥地;文明发祥地
在东西方世界中都有一条银河,而且,令人不胜惊异的是她们都与“乳汁”密不可分。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主神宙斯背着夫人赫拉生养了一个私生子。宙斯期盼这个儿子能够长生不老,便偷偷地把婴儿放在熟睡的夫人赫拉身旁,让他吮吸赫拉的乳汁,不料孩子把赫拉惊醒,一看吃奶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赫拉便一把推开,把孩子含在口中的乳汁溅洒在空中。神奇的乳汁滑过浩瀚的太空,星光闪闪、波光粼粼,立刻在宇宙之间铺开一条乳白色的大河,那便是银河在西方传说中的起源。
而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银河也叫云汉、银汉,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地方,而且,这条天河实际上与大地相连,《诗经》中有云,“维天有汉”,唯一与银河相接的地上河流,便在中国,便是汉江。汉水又叫沔水。沔、嬭古音同声转注,沔可读为嬭(mi),嬭即“咪咪”,“咪咪”就是“妈妈儿”的意思,而“妈妈儿”在汉水流域指的就是乳房,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是中国的母亲河。
沧海桑田,万古如斯。汉水行诗走歌、流金淌银,不仅是一条绿色生态之河、商旅黄金之河、文化大河、历史大河和魅力大河,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世界文化学家誉为东方的“莱菌河”。
一
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堪称中国的“祖母河”。 在战国《禹贡》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和北宋沈括的《禹迹图》中,黄河与长江的流向都与如今所见并不相同,中途几经改道,唯有汉江,在这两幅地图上描绘得与今天的地图几乎一样。人类在2500年前就认识了汉江,在1137年认识了黄河,在400年前还不知道长江源头在青海省。人类对于汉江的认识,要早于长江与黄河,直至春秋时期,汉江都保持着古中国第一大水的地位。
汉水流域既是地球上古老生命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人类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它们距离今天大约6500万年;而且也是东方从距今200万年到五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所在地。这里出土的郧县人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200万年之间,距今75万年的是梅铺猿人牙齿化石,白龙洞猿人距今10—20万年,而黄龙洞猿人则距今5万年。汉水流域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历史,使汉水流域升格为人类的老家,成了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
二
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地球的版图上,有一条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许多古老的河流文明正是沿着这条纬线,开始了自己跨越千年的文明旅程。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十几个城邦,由此进入了早期的国家状态;尼罗河三角洲一带,也因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成为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粮仓”,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之地。汉江,正好处在这条黄金般的北纬三十度文明线之上。
据吕思勉和钱穆的观点看,古代民族的得名往往是他们居住的地区。古老的华夏民族主干最早就是生活在汉水流域。他们认为,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这说明,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族源的发祥地。也正因为如此,汉江还是中国唯一一条被国外(韩国)系统复制迁移了名称、风俗文化和流域地名的大江,她同时也成了远古移民海外韩国人的祖先之河。
2003年前后,武汉大学考古学家王然教授带领自己的学生来到了汉水之滨的郧县柳陂镇。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淹没区。他们的任务是抢救性发掘即将被淹没的文物。在一个叫辽瓦梁子的地方,他们被发掘地点的奇异景象惊呆了。此处的文物从明清开始依次纵深掘进,1到2米不等,就代表一个朝代的文物层,层层叠压,一个朝代压着另一个朝代,中间从未间断,竟然连续开挖出了夏商时代的文物。这是在世界文物考古发掘史上都少见的奇观!它雄辩地说明,地处发掘地的汉江流域古老文明一脉长流,历经悠悠五千年从未断绝。因此,他们理直气壮地将遗址所在地辽瓦梁子命名为“中华文明通史遗址”。与此可以相得益彰的是,三皇在这里留下了“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中国最美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汉水女神、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诞生,商洛阳墟山发现了仓颉发明的最早文字,钟祥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汉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盘龙城,随州发现了春秋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乐器编钟.......
作为兴龙之地,在汉代,从汉水走出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由于他们对西汉和东汉王朝的开辟和建立,使一个历史上唯一可以与大唐王朝兴盛强大并驾齐驱的帝国从汉水兴起,使汉水与汉朝、汉人、汉语、汉字、汉族、汉服、汉子、汉学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使汉水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成为世界各地华夏子孙和汉民族祖居圣地。
三
自古以来,汉水流域缔造了伟大的文明贡献。据现代学者考证,在远古,汉水流域生活的是炎帝的子孙——主要是巴族、苗族和后来的楚族。著名的“西土八国”不仅是当年掌握了先进生产力、助周倒商的强大军事劲旅,而且代表了春秋以前神州大地大西南和华南的最高文明。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均发源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神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江河女神形象。诗祖尹吉甫在这里创造了中国最早的个人署名诗篇,并且采编了中国诗歌元典《诗经》;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和《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伟大先河和光辉传统,成为中国文学的渊薮。
出现在曾侯乙墓中的二十八宿天象图,拉开了中国最早天文学之序幕,而《甘石星经》的作者之一甘德是楚人,远远早于印度发现彗星,更比伽利略早1300多年。张衡诞生于南阳郡汉水流域白河之畔的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地震学家和发明家。他提出浑天说,发明浑天仪,开启了我国航天遥测技术;他探索地震起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西汉时期的外交家张骞从汉水边的城固踏出了第一条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东汉的蔡伦封侯于汉水边的龙亭铺,发明了造纸术。“医圣”张仲景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因含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或“医圣”。他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千古良相”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择才使用、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忠诚无私的高尚品格,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称道和怀念。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习凿齿是东晋人物志史学家,他所著作的《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宰相之杰”张居正世人称其为“张江陵”,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茶圣”陆羽擅长品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汉水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不仅文化伟人英雄辈出,撼动天下、扛鼎历史,而且更富跨代绝响、超世贡献。无论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农业医药、科学技术、军事外交、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谱写了中华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绝顶奇迹,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泽被千秋,影响深远,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历史学家所景仰、所赞叹。
四
汉水流域拥有丰富璀璨的著名文化品牌。
汉水流域不仅享有古人类、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三大发祥地之誉,更是一座国内少有、世界罕见的文化资源宝库。
这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野考基地神农架,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明显陵,有世界最大的流放地古房陵,有世界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村,还有中国七大历史文化名城和二十大国家级文化品牌,她们分别是三皇品牌、汉民族史诗《黑暗传》、汉民族第一民歌村吕家河、中华文明的第四源头古巴域、中国最古老的大江汉水、中国第一诗人和第一诗人的故乡尹吉甫和房陵、中国郧县人、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孝文化的摇篮孝感、中国最古老的城堡盘龙城、中国古代最先进的乐器曾侯乙墓古编钟、拥有最宽的人工护城河和最完备古城的中华第一城池襄阳城、中国最有影响的布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故居所在地和隐居地鹿门山、中国智圣诸葛亮的隐居地与耕读地古隆中、在宋元之战号称铁打的襄阳、沿用时间最长的私家园林鼻祖和郊野园林典范习家池、“牛郎织女”与七夕节起源地、被誉为古代土木工程的第三大奇迹的褒斜石门古隧道、太极湖和中国最早的楚长城。
此外,这里聚集了68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49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址正在论证、申报之中,而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比比皆是,据初步统计,已达1100余处。
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有的填补了人类文化的空白,有的代表了中华文明该历史时代发展的高峰,有的昭示了人类无法测度、永无止境的高贵智慧,有的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他们闪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华,散发着强烈的东方智慧神奇魅力,是中华民族骄傲、自豪和无上光荣之所在,也是汉水流域永续发展的信心和福祉所在!
五
汉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大特大题材与主题。
汉水流域是人类的古老发祥地之一,是以华夏民族为主干的汉民族重要发祥地,更是古老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600年前,因为明朝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使汉水武当与北京建立起神秘的连接而异军突起,一跃而为圣山、仙山,600年后的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完成,汉水与汉水文化又将再一次与北京缔结神秘的联系,将会成为横空出世、举世瞩目的圣河和文化宝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大唐文化在西安,大宋文化在开封,那么,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说,大汉文化、汉文化就在汉水!汉水文化不仅属于汉水、汉水流域、汉民族,而且更属于神州大地,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类和世界。而汉水文化内含的价值和高度,不仅具有流域文化的地标性,更富于民族特性和国家高度,是我们伟大民族和伟大国家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发掘和开发的无上宝藏。
参考文献:
[1] 章开沅 张正明等《湖北通史》,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6.
[2]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
[3] 蔡靖泉《楚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
[4] 刘玉堂《荆楚文化志》,人民出版社,2006;
[5] 冯天瑜《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音像广播出版社,2007,12.
[6] 刘玉堂《楚文化研究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 刘克《汉水流域民俗文化》,海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 王生铁《荆楚文化普及丛书》,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
[10]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1] 黄元英《商洛民俗文化述论》,2006.
[12] 左鹏《汉水》,中州书局,1998.
[13] 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 [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8).
[14]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 刘大祥《汉水流域汉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和教研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号:(D20126001)/(20060400).
作者简介:潘世东(1962-),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