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躁》看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逐渐显露,以雨果、莫泊桑、福楼拜等为代表的作家,运用现实写实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且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双向关系。
小说创作是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存在争议最多的体裁,他的小说立足现实、立足社会,通过主人公,将他内心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人的理解表达出来。纵观他已有的小说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77年-1983年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山地日记》、《满月儿》,其中《满月儿》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亲姐妹,满儿和月儿。月儿是外向性格,活泼聪慧;满儿是内向性格,深沉文静。两个姐妹同时在“我”这个城市人的影响下,走向和谐。这部作品的主题依旧是立足于现实的城乡之间文明的对比融合。贾平凹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是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取胜,其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并不突出。
第二个时期是1983年-1993年
这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即“商州文学”阶段。“商州文学”以《商州初录》为序幕,创作了《腊月•正月》、《古冰炭》、《天狗》、《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同时就有写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浮躁》。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现代社会秩序、社会观念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秩序和观念[3]。最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处在浮躁和迷茫中。这些现象催生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描绘了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碰撞,深刻分析了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1993年之后
《废都》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贾平凹从史以来的第一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在1997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大奖。《废都》中的庄之蝶,城市文化下的一名知识分子。贾平凹将这个知识分子勾画成一个堕落、消极、无所操守的形象,作品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欲望、异化的人性化中艰难生存,其实庄之蝶的身上有作者的很多痕迹。贾平凹通过庄之蝶,体现的是钟情于传统文化的文人在现代文明中的无所适从和精神错位。贾平凹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关注的现实无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更替、自然人性和异化人性的交织。他的所有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纠结。
《浮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贾平凹商州系列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述的是以金狗为代表的年轻人,在8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浮躁的生活状态。金狗本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久,在城市追求自己的记者梦时,逐渐堕落、迷茫,精神游离,之后终于在“干净的神”小水的呼唤下回到乡村,重拾自然美好人性。
金狗的浮躁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金狗与田中正等官僚主义的斗争,另一条是金狗与英英、石华、小水三位女性之间的情爱生活。这两条线构成了金狗在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中的浮躁情绪,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浮躁、整个中国人感情观念浮躁的侧面反映。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传统文化一般是以乡村来代表,而现代文化一般以城市为代表。而贾平凹本质上是一位农村作家,他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可他同时又生活工作在城市,对城市文化也进行了细心观察。双重的文学身份是他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根源。
在《浮躁》中,金狗就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的人。金狗本身是一位农民,他的思想和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内流淌着农民朴实、敦厚的美好道德血液,同时还有农民的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更多时候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引导中的金狗是一个正义、积极的形象,即使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要与以权谋私的田中正作斗争。斗争失败后,他愈挫愈勇,梦想着通过进州城当记者,来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在爱情上,他也秉承传统文化的“忠贞”思想,虽然几经周折,他还是想和最爱的小水生活在一起。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金狗,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也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然而转型社会时期的种种错乱现象,将金狗逼上了现代文化之路。当金狗满怀希望,来到州城报社时,他彻底对改造社会失去了信心。在当记者的过程中,金狗参与了很多揭露不正之风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阻挠,这时的金狗感到自己的幼稚,同时也明白了靠做记者来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金狗在这时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样的浮躁也同时波及到他的感情生活。金狗向小水表白遭拒后,为了得到记者名额,他稀里糊涂地将目光锁定田中正的侄女英英。金狗自己明白,他并不爱英英。果然,目的达到后,他毅然决然地断绝了和英英的关系。这样的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轨道,也同时给现代文化可乘之机。小水嫁人后,悲痛欲绝的金狗只得在石华身上寻找安慰。
从这时起,金狗身上就兼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他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合体,所以就构成了他的纠结和浮躁心态。在与石华的交往之初,金狗始终恪守传统的修身观念,不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金狗还是跳出了传统的束缚。然而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双重支配的他,心内充满了内疚、焦虑、急躁,可以说这时的金狗达到了浮躁的极点。
处在浮躁中的金狗,无时无刻不想念小水。在他心中,“天下只有小水是干净的神。”贾平凹也顺水推舟地将小水变成了寡妇,在这样巧合的情况下,金狗重回乡村,重新拾回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
《浮躁》中的金狗最终接受了传统文化,放弃了现代文化,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是贾平凹的选择。身居城市的他,依然钟爱其身上的传统文化。
贾平凹一直都明白乡村一定会向城市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历史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在作品《土门》的创作通信中,他说城市化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在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心向乡村的贾平凹处于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希望保留乡村社会的质朴、自然,不希望它沾染城市社会中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他又不满乡村的某些落后破败气息,希望通过城市化改变乡村的现状。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在整个社会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更加纠结。《废都》在开篇就赋予刘嫂的奶牛思想,点明了城市是一堆水泥,人创造了城市,却把自己限制在城市,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它们的种族退化。这头奶牛本身来自乡村,他是被刘嫂牵到西京城中的,奶牛的话也是贾平凹对于城市化的态度。他在作品中,设置了庄之蝶这样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形象,他在整个城市古老的乡村在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位。在《废都》中,庄之蝶直到最后都没有回归乡间,体现出贾平凹对于城市的排斥和厌恶,同时表达了他对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担忧和纠结。
在现实主义产生初期,司汤达就用《红与黑》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从此之后,人性的回归这个话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贾平凹作为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也阐述了对于人性回归与堕落的看法。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寻求“边城”里自然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然而现实中人性的堕落和异化,也让他愤懑纠结,欲救之怎奈力不足。
在《满月儿》中,通过60余篇短篇小说,贾平凹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展现出来。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贾平凹对于美好的乡村自然人性的赞美。创作风格也很接近沈从文的《边城》。到了“商州文学”阶段,贾平凹的阅历不断增长,渐渐发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堕落和异化。《浮躁》中的雷大空就是人性逐渐异化的典型代表。他是仙游川的孤儿,无父无母。为了更好地生活,雷大空变成了一个投机分子。他告发田中正的通奸行为以谋取自身利益。愿望未达成,他又拒绝为乡长盖房。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对于现世的功名财利的极度追求,人性中的友爱正义已经丧失殆尽。之后,雷大空又靠卖假老鼠药发迹,并且面对七老汉的指责,他还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哄人”。雷大空在“浮躁”的社会中选择了妥协和适应,他奉行的信条基本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浮躁》毕竟写于改革开放初期,贾平凹对于人性的回归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将雷大空作为参照物,设置了金狗这一人物形象。金狗同样与雷大空在浮躁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且最终在小水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自己。面对浮躁中的雷大空和金狗身上人性的逐渐堕落,贾平凹还为其中一个设计了拯救,使金狗实现人性的回归。
然而从《废都》开始,贾平凹渐渐对人性的回归失去了信心。主人公庄之蝶,在城市化和社会的压迫中,身心已经不健全,唐婉儿的出现更将庄之蝶的生活和精神引入了沉沦和混乱。《废都》将人性的懦弱、沉沦等异化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贾平凹却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平静地叙述着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说明这时的贾平凹已经对人性回归失去了信心。
在《浮躁》中,贾平凹设置了小水这样一个纯洁的形象,表示当时的他对人性的回归还抱有希望。可是在《废都》中,肮脏、沉沦、消极等异化的人性占据极大篇幅,所有的形象都生活在欲望、利益之中。可以说《废都》基本上代表着贾平凹希望的幻灭,同时也结束了他在人性回归问题上的纠结。
贾平凹一生的创作道路曲折,从最初的自然清新,到“商州文学”的深刻揭露,再到“废都文学”时期的平静叙述,我们既看到了贾平凹创作日趋成熟,也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贾平凹的心态更加平和,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创作风格和创作基调的变化。然而,其他元素的改变,并没有牵动贾平凹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在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在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中,贾平凹都在纠结,然而每一次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性的发展趋势似乎都与他的选择背道而驰。他最初试图拯救、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现实的残酷终究让他的希望破灭。但我们仍旧希望现实主义创作能够持续下去,因为它对于社会、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改造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