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1年7月,中国首个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上线运营,上网购物众筹模式被正式引进中国,“中国式众筹”一词由此诞生。经过将近三年半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众筹平台和项目创意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将出来,众筹在中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2014年7月高调上线的京东众筹更是让“众筹”二字赚足了眼球。
然而,一个月后,“中国式众筹”的开山鼻祖点名时间宣布从智能硬件众筹平台转型为预售平台,创始人张佑更是坚称“Kickstarter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众筹在中国肯定会失败”,此语很显然向“中国式众筹”泼了一盆超冷无比的凉水。
不过,已经得势的“中国式众筹”并没有因为点名时间的退出而减缓前进的脚步。9月22号,“三个爸爸”智能空气净化器京东众筹上线,一个月后,该项目的总募资额达到1122.6万,成为首个进入“千万元俱乐部”的中国众筹上网购物项目。12月9日,大可乐3手机登陆京东众筹,总募资额只用了25分钟就突破了1500万元大关。这两个颇为成功的众筹案例让业内的看衰人士不得不再度思考“中国式众筹”的前景是否真的很光明,不过在大家赞叹之余,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毕竟空气净化器和手机都属于“红海产品”,而为创新而生、格调颇高的众筹与这样的产品“勾肩搭背”是不是有点跑偏了呢?
P2P看上融资租赁市场
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发展较为缓慢的融资租赁公司过去两年呈现高速增长。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天津租赁行业协会会长杨海田在近日广州举行的一场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论坛上指出,在各类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今年年底,上网购物租赁企业将达到2100家,比去年增加了1000家,增长速度是100%,每天有3家左右融资租赁公司产生,从业务总量来看,到年底接近或者达到3.2万亿人民币,比去年21000亿人民币,增长了50%,预计整个的行业发展大致可以接近5万亿人民币,将超越信托,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资金供应渠道,而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租赁大国。
不过,在成为第二大资金供应渠道的同时,上网购物资金问题却束缚融资租赁的发展。据悉,目前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的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保理融资,以及通过单一信托计划对接的银行理财资金或自营资金,银行渠道占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90%以上;而股东出资、发债融资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同业拆借等渠道占比较低。杨海田提到,融资租赁公司普遍面临没有稳定资金来源问题。
据杨海田透露,在此之前,天津和北京都曾希望通过成立金融交易,将融资租赁业务盘活作为一大业务,但目前看来突破性不大。
而事实上,在就如小贷等类金融机构的资金问题,在受到银行上网购物等传统渠道限制后,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渠道成为突破口。南都记者留意到,下半年以来,融资租赁触网的案例频频,目前已有积木盒子、爱投资、拾财贷等P2P平台上线融资租赁项目标。
而近日,更有刚上线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直接盯上融资租赁的细分市场。上周红象金融平台在广州上线,该平台正式定位将与大型国企、央企或上市公司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盘活租赁公司存量资产,把租赁公司上网购物优质的应收债权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募资。
中国式众筹:跑偏度有多高
反观“中国式众筹”,在透过热热闹闹的表象之后,会发现问题多多,跑偏度相当高。
首先看项目分类。京东众筹目前有5个分类,分别是智能硬件、流行文化、生活美学、公益和其他;众筹网目前有7个分类,分别是科技、公益、出版、娱乐、艺术、农业和其他上网购物,相对来说后者的分类与Kickstarter更像一些,但细心的读者应该都发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其他”分类,点开一看,果然是包罗万象、眼花缭乱,就连“海鲜排挡”、“地产合伙人”、“咖啡品鉴会”之类的项目也堂而皇之地躺在“众筹”二字之下,让人看了不由一阵唏嘘,难道“国产众筹”的门槛如此之低么?你那高冷的格调都给扔哪儿去了?
以“大可乐3”手机为例,这款外形酷似iPhone 6的手机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浓厚的山寨气息,单单就产品而言,笔者觉得无甚创新可言,唯一让人感觉新鲜的可能就是“终身每年免费换新”的概念了,这一招也着实打在了中国消费者的“七寸”之上,再加上大可乐团队娴熟的互联网营销手法,项目在京东众筹一亮相就形成了哄抢局面,并在数十分钟内就刷新了中国的众筹记录,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但平心而论,对于一家已经推出过两代共六款上网购物手机产品的大可乐而言,其各方面都已经颇为成熟,完全可以通过启动一轮风投的来吸引更大规模的融资,那为何会选用众筹的模式呢?答案无非就是吸引更多的眼球,为新产品造势。所以众筹对于“大可乐3”来说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罢了,如果你还用一个需要运营资金的初创企业来看待大可乐,那你就输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最近比较流行的话同样适用于目前处于跑偏状态的中国式众筹。当我们看到中国众筹平台上琳琅满目、毫无底线的项目时,当我们看到众筹沦为中国厂商的营销工具时,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创新者仍然由于上网购物资金问题而眉头紧锁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众筹这一新的金融业态在中国究竟被玩成了什么模样,毕竟被中国玩坏的东西实在太多,远的有保险和电子邮件营销,近的有黑五促销和冰桶挑战,如今又轮到了“众筹”,就目前并不乐观的现状来看,我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