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域民俗武风的历史寻绎


 荆楚地域民俗武风的历史寻绎

作者:王家忠——《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摘 要: 通过大量阅读有关荆楚地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两省)中有关民众习武、练武 、用武的文献资料,对荆楚地域民风中武术的历史做了较详细的梳理,旨在发现武术流传及 其文化内容,即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繁荣丰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有着密 切的关系。总结出武术的流传方向为从遵崇格杀技艺逐渐向健身理念转变,由野蛮走向文明 ,单纯的格杀技艺经过历史的演绎而充满文化色彩。
  关键词:荆楚地域;民风;武俗;历史;寻绎
  

 民风指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居民群体性格。关于民风和民俗的区分,孔子曰: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一之芼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所谓风,乃是刚柔缓急 ,而俗则指好恶 取舍,即习惯性行为。民风之形成受自然条件影响,而民俗则是社会之约定。二者之间,风 为本,俗为末。1中国武术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2生长在楚天 楚水中的荆楚武术 自然地蕴含了楚文化的特征,同时深深地扎根于荆楚民风民俗之中,故将荆楚民风中有关好武练武演武的活动称为武风武俗
  
  1 荆楚地域民间武风的历史回顾
  楚人好武之风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史记》所云:楚人骠疾。《隋书地理志》 中说:荆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3。刘向在《别录》中有:蹴鞠,兵 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汉书艺文志》中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技巧十三家当中。《史记》记载楚郢有:斗鸡走狗,六搏蹴鞠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中亦有楚 ?施钩,强身练武的民俗记载。秦汉时期的荆楚民间武术活动主要以角抵为主。秦代出土文物、汉代壁画、汉画像 砖中也有关于秦汉手搏活动的反映。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了一件木蓖,上有描绘手 搏的彩色漆画。4画面上三人均上身赤裸,下著短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鞋。 右的两人,正在进行比赛,气氛热烈而紧张。左边一人平伸双手,似为比赛裁判。5  东汉延熹十三年(公元170年),从擅长弓弩术的云贵地区迁移五千家于蜀为射猎官,关陇迁到荆洲也有十多万家,并在涪陵发其劲卒三千为连弩士。人民的大量南迁把 少数民族武术和关中武术也带到荆楚地域。三国时期,在刘备所辖荆州地区几乎所有男子 都被迫当兵6这种移民措施使得军事武艺得以交流和普及。 “相扑始于西晋,在荆楚及颖川、襄城二郡普遍开展。《角力记》载:荆楚之人五 月间,相结伴为相攒之戏,攒即扑也。王隐《晋书》也记载颖川相扑的技术比襄城的高明 ,载道:颖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人首责功曹刘子笃曰:乡郡不如颖川 人相扑。襄城王弘默认了不行,遂用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来进行辩解。 7 《汉书武帝记》云:元封三年(公元108年)春作角抵戏。角抵类似现代的摔跤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说:秦称角抵,宋元时称相扑争跤。每年五月间,湖 北各地都有角抵比赛。648鄂西北地区山民历来好武,东汉时期经常用武力反抗 朝廷,为 杜绝武患,汉王朝强制巴人迁徙到江夏郡(现湖北黄冈县)。想把巴人好武之风杜绝,结果 却使得巴氏武术流传到了江夏,丰富了荆楚地域的武术内容和相互交流。652 唐代十八条好汉之一的宇文成都后人宇文士及,在湖北钟祥郢中开设武馆,称武部664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也使武术在民间得到广泛开展。宋代《角力记》上 记载,在五陵、鄱阳、荆楚一带,五月盛集,水嬉则竟渡,街房则相攒为乐。这也说明了宋朝之 时,荆楚武风之盛。湖南《永兴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城设有演武厅、教场,聘拳师传授武艺。练拳 习武,尚武之风盛行。各村庄均设有武馆,武馆设有练功房,设木桩、石墩、石担及各种常 用武木器械。这些武馆,既传授民间武艺,又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明至清光绪九年(公元1 883),县出武举人10名,县人楚以才家有三代武举之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楚以才以武艺高超中举,拣选卫干总。乾隆三年(公元1738)其弟楚以龙中举,官广东惠 州府提标右营干总;乾隆六年,其子楚大化中举,官广西抚标干总;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 8),其孙楚世度又中举人。8 湖南《茶陵县志》记载:农闲时,一些村或宗族延请拳师立堂学打。项目有拳术、 剑术、棍术、气功、举重(石锁、石担)等。秩堂、湘东、高陇、火田、小田、汹口等地此风 尤浓。秩堂一带拳术有猛虎下山赵公骑龙双四门大练小练 名目;棍术有大花模加七子小花模带三抄双连环杨家七星半棍左棍等。左棍又名鲤鱼穿梭,共108招。9民间称集体学习武术称为教堂子,每一堂只教一项武艺,这种传授武术法,至今仍然盛行。每年冬闲,许多村寨都集资请师 教徒,学几手功夫。湖南省《汉寿县志》记载: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杨么创办角抵社,传授十 八般武艺。明代,武术在县境广为流传。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县境哥老会首领刘道美 等,组织习武练功,率众起义。清末,县城关帝庙、城隍庙、净照寺、白华寺纷纷开办拳社 ,密传武功。乡村枫林寺、灵佛寺、罗汉寺、龙泉庵、东厉庙等亦有名师传授武技。 10 清光绪元年(1875),县城万寿宫、老关庙、广济宫、雷震宫等义学,传授学生习武艺。湖南《汉川县志》记载:清朝本县体育以武术为主,有严门、隐仙门、水浒门、佛湛 门、玄门、熊门、洪门等拳种。农村青少年在生产之余,常三五成群在稻场或牧场上开展顶 大杠、抵扁担、举石锁、摔抱角等初级武术活动,每年冬闲时间则自由组合聘师设场,系统 学习武术;也有家境富裕备为子弟延师设置家馆,常年习武练功。每逢大比之期,武术基础 较好者多参加武科考试。据同治《汉川县志》记载清初至同治年间,该县有武进士12人、武 举人55人和武秀才多人(具体人数不详),其中有人精骑射、有胆略驰驱金戈铁马间。如清末武秀才刘虎成,身躯强健有气力,胆略绝伦,时与群儿角戏于牧场,立表数十 步外,飞石命中,掘沟寻丈(古时8尺为1)跳越之,能往复数十次11 湖南《汉寿县志》记载:民间习武多以防身为目的,农闲时,农民自发组织,延请拳 师,立堂学打。周文庙乡龙风村王善容,17岁跋涉峨眉山碧云洞,学峨眉武功。嗣后,访武 当、吊华山、拜嵩山、游衡山,结交武林豪杰,博采各家之长,精九龙梅花桩、五虎盘羊腿 、醉八仙降妖拳、百字棍、九龙梅花刀、珠砂掌等。他体态轻盈,手脚灵敏,轻功造诣更探 ,人称龙阳隐侠。12 湖南《双峰县志》记载:光绪年间,荷叶、蒋市等地习武人数大增,牢田、桐子坪境内 早有武术流传。冬闲期间,群众自发练习武术。一些青壮年集资延师传授武术,其中技艺超 群者甚众。春节中则配合龙灯、狮灯巡回表演,并相继在县内外传技。13 湖南黔阳素有尚武传统,农村至今仍流传野狼梅花二路棍、青龙剑、香子刀、梅花刀、 绵拳、枪术、三十六扣手、钢叉、双鞭、罗汉拳、猛虎拳、四门拳、五点梅、六步拳、八步 拳、八卦连环掌、查拳、洪拳、公鸡滚地龙、七十二扣手等武术套路。春节期间舞龙、舞狮 和武术表演,从古至今,历久不衰。14 湖南凤凰县民间武术活动历代均有流传,两三苗族村寨中便有一名武术好手。各村各寨 公开设立教堂子,组织寨民习拳棒,几乎村村寨寨都公开设立教练武术的堂子。 15  湖北《沙市市志(第四卷)》记载:湖北沙市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各码头常因争地盘发 生械斗,多数码头请武师教习操练。富家子弟或体弱多病者亦拜师习武,借以防身、健身。 河南、山东、武昌、汉阳、黄陂等地武师迁来沙市落户,因此南北武术流派在沙市均有流传 。尤其是南少林一百八十一式拳谱,在民间亦有少数传练和演习者。硬气功中有十二金仙十三太保十八罗汉诸功,以及江西派的提桶术等,这些硬气功讲究吐纳 和排打。练功者多辅以打吊袋、打沙包、举杠子(两端为石磨)、舞石锁等。走马镍(绳镍) 长短器械均演习有人。沙市北郊的刘家台,住着刘姓军户,刘家在此练拳习武,世代相传。 16  据湖北省《黄安县志》(清道光版)记载:自明嘉靖时建县,明清两朝中武进士者6 人,中武举人60人,任武职者78人。此外,还出现素有胆力,勇略过人、艺服群盗者: 张昌、张清两兄弟,皆力能毙虎,碎石,捷若猿猴。未建邑时,里中多盗,闻盗即往救, 先后毙盗数百。明清之际,黄安有一武术名刹界灵寺,在县北阳台山,林木清幽,景色佳 绝,曾名盛一时。民间传称:龙潭寺的田,永安寺的钱,界灵寺的拳,可见界灵寺拳术 曾称绝一方。6147  湖北大冶的武术活动盛行于明、清。当时,以武考取才。明代有武功人员6人,有武举 4人,清代有武举人33人,武进士4人。17 湖北老河口位居汉江中上游,水陆交通便利,自古武风盛行。18从民间武术 来看,民 间武术有拳、棍、刀、枪等。每年冬闲,许多村寨都集资请师教徒,学几手功夫,以抵御来 犯者。此外,还有摔交、比手力、爬竿、小型叠人杂技等。19像这样的记载在湖 南和湖北 两省的地方志中随处可见,充分说明荆楚地域上的人民热爱武术,武风炽热。荆楚地域民间 武术活动丰富多彩。
 2 楚人社会生活方面的武术文化
  
   2.1 荆楚地方戏曲中的武术文化 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武打 艺术。20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有着花样繁多的战器舞和惊人之绝技,像蝴 蝶,像梦一样令人陶醉”20119的武打技巧,均得益于武术。湘剧、汉剧和楚剧是荆楚地域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些地方 戏的武打演员重功架与特技,武打内容融百戏杂技等于其中。《目连》戏有 叠罗汉爬杆等表演,需要演员具有相当的武术功力。《封神传》、《西游 记》、《精忠传》、《岳飞传》等戏曲中均有武打场面。汉剧《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挑滑车》、《八大锤》、《雁荡山 》、《李逵闹江》、《武松打店》等花脸、武生戏中,武打场面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 鲜明,气氛强烈,用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颇见效果。武戏对武术的传承和 艺术化起到巨大的作用。楚剧《宝莲灯》说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其中有拳术、戟、斧等武 术套路表演和对打场面。京剧名家谭鑫培(1847.4.231917.5.10),湖北江夏县(今武昌)大东门外田 家湾 人,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 水滩》及八大锤等武生戏为主。谭鑫培是同光十三绝中唯一的武生演员。谭鑫培早 年曾做过护院镖师,他的刀术练的极好,在演《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时,过去艺人只 走个四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刀法,深受观众欣赏,因此被称为单刀小叫天21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 ,如《四 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 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 腿功夫及良好的武术功底;《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戏曲武生练习的武术内容与传统武术内容大致相同,结合了武术的部分内容,注意功 力的练习。武术中一般的腿法在戏曲演出中都能用到,有些名称与武术的不一致,如大车 动作是飞脚片腿接大翻身;后扫退等动作以实用为主。22演出的兵器包括刀 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在演出过程中要与锣鼓点相配合,注意节奏。手型特点是拳不握紧,称为空心拳,掌型为八字掌。武生演员一般选择身段规范、扮相俊美、有阳刚气质、武 将风范的演员。打斗场面都是虚拟的假打,表现出剧情就可以了,与武术对练要求的逼真惊 险,在表现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图1 戏曲武术 2 戏曲表演的武术器械 2.2 地方杂技中的武术文化  早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湖北两省都有杂技表演团体。杂技表演中有很多与武术结合的 内容,大武术、小武术、绳鞭技、硬气功表演是杂技武术表演经久不衰的节目。杂技武术突 出杂技技法和武术的竞技动作,演员们手持三节棍、藤牌刀,以及枪、剑等表演武打对练的 精彩场面,展现了杂技的精、奇、美、妙、巧、绝、险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武术的灵活、 敏捷、潇洒、飘逸、气势连贯、变化多端、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杂技演员特别重视腰腿功的训练,汉代画像砖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 形象。中国杂技艺人需要有扎实的功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功 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的翻筋斗,一般人是不行的。杂技演员一般具有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活跃在武当山一带的杂技(这里 俗称玩把戏),武术功底相当深厚,23表演的内容有铡刀破腹、铁板滚背、单掌 开石、油锤贯顶等等。铡刀破腹,表演者就地取材,向当地群众借一把两尺多长,四寸多宽的铡刀,刀口横在 肚皮上,在刀口和肚皮间隔两根竹筷,喊观众抡起一柄铁锤使劲向铡刀刀被砸去,竹筷被铡 刀斩为两段,而肚皮只留下两道白印,体现了武当拳榔梅派练内功时元气积聚、如同铁块 ,刀枪不入的特点。铁板滚背又称滚钉板,起源于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香客。为了表现对真武神的虔诚, 在一块木板上钉满铁钉,横在进香的神路上,香客赤膊光背,从钉板上面滚过去。在杂技上 ,表演者光脊梁仰卧在钉板上,并在肚皮上放一石板,请观众抡铁锤使劲砸石板,石板开裂 而表演者只在皮肉上留下一片钉子印点而已。上世纪30年代,汉口市国术馆馆长徐士金表演 硬气功钉板开石与此相同。腹卧钢叉,一人腹卧于叉尖锋利、朝上的三股钢叉上,四肢平伸悬空,由一人拉着卧叉 者的一只腿旋走几步后松手,卧叉者能与钢叉一起旋转多圈而安然无恙。银枪刺喉,即用一 根两端装有锋利金属枪头的木枪,将两枪头同时置于两气功师喉部,同时相对发力,枪杆被 抵成弓形而喉部无伤。苗族人每当重要节日,特别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都要表演上刀梯的精彩节目。表演 者在平地立一高10米的楼梯,梯子由36把尖刀安插而成。表演者穿一条短裤,赤脚采在锋利 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顶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 、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节目,以显示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技巧。
   2.3 民间祭祀斋醮中的武术文化
   2.3.1 祭祀斋醮中的武术文化:巫武结合 道教斋醮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祭祀仪礼,不断从民间风俗习惯中汲取营养,以适应民众 的心理需求,满足民众的祈禳需要。民众有吉凶之事,都要礼请道士建斋设醮,祈禳济度。 唐代民间延请道士至家做法事,已形成风气。24 每年正月,在庙设道场以禳灾疫者,俗称打醮。远近居民,多谒神礼拜,有所谓进 香会者,即组织游艺团体进香娱神者也。旗伞开道,继以音乐、演员杂其间,神驾殿其后, 鼓吹相随,参神礼拜焉。25醮将毕,一人羽衣持剑,竹纸为船,至同社家,诵咒 掷杯去,曰扫荡,除祟意也。25291 祭祀斋醮中用到的武器大多是剑,因为剑在不光是杀敌武器,还有更深的含义。剑创始 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 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26剑,古之 圣品也, 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因其携之轻便, 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作为权 力和地位的象征,还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剑不光是厮杀的武器,还被道家视为降妖与杀魔 的法器。道教斋醮中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持剑做劈、点、刺等杀伐动作,寓意杀死恶魔,祈 福除灾。道士用的剑有七星剑,还有桃木剑,世传桃木有辟邪功能。道教斋醮与民俗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在天灾人祸之后 ,开建驱邪禳灾的斋醮仪式,藉道教神灵之信仰,以抚慰死者,振奋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 斋醮仪式,能充分满足民众红白喜事所需,民众普遍的心理需要,会蕴积转化为社会需要, 社区定时举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达民众怀德报恩、敬谢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为近现 代民间祭祀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和宗教结合的典型反映。
2.3.2
傩文化中的武术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 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 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 区,涉及到20多个个省、自治区。清嘉庆《汉州志》记载:二月春社后,设坛建醮;作纸龙船,坐瘟、火二神像,周 巡四隅,众扮执役,呵导前行,一道士仗剑随之,鼓乐齐鸣以逐疫,谓之平安清醮会 是古傩遗意。27张衡在《东京赋》中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 恶鬼。方 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 目的地发射 “跳傩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活动,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先民们发扬自身的力量,以 迷信的方式与瘟神厉鬼为代表的自然界恶势力斗争的记录,它在周代已进入宫廷,不只成为 固定的仪俗,而且有了专司其事的人员。在仪式中人们执戈扬盾,四面出击,率领百余部卒 ,直到把那些代表厉鬼瘟神的恶势力打败为止。仪式过程中有许多古代武术搏击模拟动作, 即今日对打之始。傩文化圈中傩艺都或多或少吸收或保留了武术的技艺。3 跳傩 4 跳傩 湖南的侗族、湖北的土家族都有自己的傩戏。20127武术与傩舞一样起源于生产 劳动 ,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在原始社会时代,狩猎 驱赶活动是武术萌芽的基础以及傩舞之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扮演的就发展成为歌 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成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 功用。两者又相互交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傩舞融合了更多的武术内容与形式。武术与傩舞 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28湘鄂渝黔桂边 土家族武 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 语汇。29
   2.4 单刀会——民间好武及弘扬传统文化忠义思想的见证  唐建中元年(公元782年)荆楚各地普建关帝庙,并且定于五月十二日进行官祭。自此 ,湖北各地均有五月庙会比武之事,民间武术界沿袭一个欢聚演武的传统节日:单刀会单刀会源于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相传 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是武术界非常崇奉的武圣关公单刀赴会之日,民间武术界特举行单刀会,以示纪念。在老河口地区,甚至所有与武术有关的在外地谋生者,也按期 赶回参与聚会。汉阳县的单刀会又称五月庙会,这天好手云集,以武会友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汉阳的拳师都齐集在关帝神位的肖家庙,以拳会友,切磋技艺,围场表演,热闹 异常。18116各地单刀会的活动形式大体是:武术界同仁先到关帝庙进香,叩拜 关帝,缅 怀师祖。随后聚会一地,师徒及师兄弟之间演武练功,欢聚叙旧,热烈欢快的气氛如同盛大 节日。民国年间,由于社会武术活动的发展,单刀会活动盛极一时。汉口武术界的单刀会颇具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武汉地区一切爱好武术的人 们,不约而同来到后湖。后湖在中山公园背后,有大片开阔草坪地,因此,汉口的单刀会又称为下湖!下湖的人数达到千人,场面热闹非凡。下湖的人们自觉地以一个师 傅所带学生为一个场子,各个场子之间友好相处,欢快演练,互不干扰。人们或打拳踢腿, 或耍刀弄棒,或运气排打,或游手过招,不拘形式,不用裁判,不论胜负,不闹冲突,相互 照应,尽情欢聚。平时不轻易露手的老师傅,此时都下场献艺露招,以示对武圣关公忠义精 神的缅怀和敬仰之情。18143现今,武汉已经举办过三届以单刀会命名的武 术比赛, 为武术习练者的武艺交流和相互促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增加了民间武术习练者的相互 联系和感情,促进了本地域的武术发展。
  
  3
   1)史籍中关于楚地人们的武术活动的记载,说明荆楚地域人们具有浓烈的尚武精神,人民 热爱武术,武风炽热。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繁荣丰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运动为楚地人民的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武术从仅在军中习练,逐渐成为大众普遍喜爱的体育运动形式,在戏曲、杂技以及祭 、斋醮中都有反映,说明荆楚地域的武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武术已经渗透到楚地人们现 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武术的流传方向为从遵崇格杀技艺逐渐向健身理念转变,由野蛮走向文明,成为人们相 互交流,增进感情的媒介。武术攻防演练结合在祭祀斋醮中,表达战胜恶魔,祈求平安的美 好心愿。单纯的格杀技艺经过历史的演绎而充满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4 116.
  [2 王广西.中国功夫[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52.
  [3 张元济.隋书校勘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80.
  [5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08.
  [6 湖北武术史.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8 54.
  [7 张文强.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
  [8 永兴县志编纂委员会著.永兴县志[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6621.
  [9 湖南省茶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茶陵县志[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162 2.
  [10 湖南汉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寿县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92 .
  [11 湖北省汉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汉川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8649.
  [12 湖南汉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寿县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92 .
  [13 双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双峰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9558.
  [14 黔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阳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3595 .
  [15 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凰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2297 .
  [16 湖北省沙市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沙市市志第四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6315.
  [17 湖北省大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冶县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 453.
  [18 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整组.湖北省武术专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2 117.
  [19 会同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文史资料[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同县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876.
  [20 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116.
  [21 周简段.神州轶闻录[M.华文出版社,19982196.
  [22 与武汉楚剧团团长张锐的访谈内容.
  [23 江百龙.武当拳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5117.
  [24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1(3)32.
  [25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编委会.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书目文献出版 社,1990516.
  [26 莫朝迈.漫话剑的别称[J.中华武术,1997(9)22.
  [27 中共广汉县委办公室.历代汉州志[M.广汉县档案馆,1988.
  [28 陈鸿,王葵,万军林.再议武术与傩舞的渊源关系[M.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 (3)260.
  [29 吴湘军,白晋湘等.湘西巫傩文化与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J.吉首大学学报 2000(2)750.
  
  投稿日期:2009-10-19
  基金项目:巢湖学院科研启动基金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王家忠,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潘世东转载于武隐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