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故乡的水
易铭炎
按:作者是一位70多岁的退休军干,对故乡的山水仍有这番激情,十分难得。尽管来稿中多有比该文思想性更强、文采更好的文章,本刊还是先选登该文。
水是生命之源。生物因为水,才鲜活靓丽,生机勃勃。地球上的水非常丰富,据计算有1360,000千立方公里,但主要是盐水,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而人类能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1%*。所以,二十一世纪,水资源成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头等大事。据报道,为缓解我国华北缺水困境,南水北调的浩大工程已经启动。这个工程的中段,是从我的故乡河———汉江取水。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那满山的红杜鹃,清冽、晶莹、圣洁的江水缓缓地从我心田流过……
我出生在汉江之滨,从小在汉水中浸泡。我知道,汉江水清澈的象清晨的空气,一眼可以看到底,即使一支绣花针掉进水底,在阳光下它也会熠熠发光,伸手就可以捞上来。至于那甘甜神爽的滋味,更使人心醉。清明茶,汉江水,再加上精美的茶艺,那清香四溢的妙味是常年在北方喝苦水、咸水的人无法想象的。美不美故乡水啊!
小时候,同外婆坐在汉江边乘凉。入夜,月亮、星星坠入江底,江水银光闪烁,晃晃荡荡,静幽而又神秘,象一条水银河。我问,汉江是哪里来的?外婆说,汉江是天上流下来的,有月亮、有星星的时候,就有这条汉江。我记住了这句话。后来到风景秀丽的汉江南岸岚皋县的森林公园旅游,看到南宫山保存完整、国内少见、距今16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典型遗址;报刊上又报道,在汉江支流的西峡县,发现大量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至二亿三千万年以前中生代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在汉江支流白河流域的南阳和郧西,发现六、七十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在汉中梁山地区、安康柏树岭、柳家河、马家营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郧西白龙洞等处,陆续发现六、七千年前新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和遗迹;同时读到大禹“潘冢导漾,东流入汉”的记载,才相信了外婆那句话,也才慢慢感悟到汉江的神奇古老、源远流长和与日月相伴的天老地荒。直到现在,汉江流域神农架野人传说和活动踪迹,还常常使人魂牵梦萦,激动不已!
后来编修军事志,又读到了刘邦以江汉上游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垮项羽,建立汉王朝的故事。刘邦建立的封建王朝为什么“名汉”?我想,莫非是刘邦和他的臣僚们对汉江的崇敬和回报!这同商朝之所以为商,是因其始祖契居于商(河南商丘南)、周朝之所以为周,是因其始祖后稷传到古公亶父时定居于周(陕西岐山)、秦朝之所以为秦,是因其祖先被周孝王封于秦(甘肃张家川东)是一个道理,都是不忘其根。
最近,
傍晚,我漫步在汉江河畔,夕阳铺洒在江中,丹朱剔透,金碧辉煌,我沐浴在她的余辉中,象置身在黄金河岸。是的,这是一黄金河。早在秦汉时期,汉江上游就盛产沙金,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梁州为金州,直到隋、唐、宋、元,现安康市还被一些文人雅士简称为金州。
汉江也有狂暴不羁的时候。1935年7月一次洪水,淹没十六个县市,淹没耕地42.6万公顷,受灾人口370万,淹死8万余人。1983年7月,汉江发生四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安康县城遭到灭顶之灾,洪水超过防洪堤三米多,四楼以下房屋全被浸泡在洪水中。我参加了这次抢险,几乎被淹死。但汉江只邀我到龙宫去转了一圈,又毫发无损地把我送了回来。这次经历,使我重新思考汉江、认识汉江。我认为,汉江的盛怒、狂暴,不过是在诉说她的苦痛、悲伤、乞求和哀怨罢了。
悠悠千古,汉江反复乞求,终于引起人们的警醒。建国后,一个以防洪为主,发展灌溉、发电、航运、供水、保护植被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在汉江流域蓬勃开展,一大批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干流上建成18.9万千瓦的石泉水电站、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站,85万千瓦的安康水电站、90万千瓦的丹江口水电站。27万千瓦的旬阳水电站已经开工建设、28万万千瓦的白河水电站前期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汉江的梯级开发,不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而且会成为镶嵌在秦巴山中的一串璀灿的明珠。
当汉江那甘甜的清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首都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大城市的时候,那里的人民一定会为寻汉江源头来探访她,来追寻她妩媚的身姿、秀丽的风貌、珍惜的生物、独特的文化。到那时,我们会因是汉水儿妇女、安康市民的身份,会因我们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而更加自豪。
注:*地球水资源数据见1984年11月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史地知识手册》。
(作者单位:安康军分区;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