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故乡水磨
黄舟山
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那是邻县的一个小山村,我在那里度过了金色童年和少年时代,当我再次走进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小山村时,一条干涸的渠道蜿蜒在土路边,许多遥远的往事在岁月深处无法消失。
那时候,山村的水磨是一道美丽而淳朴的风景。水磨是利用流水的落差带动木轮旋转的,木轮的上面装着石磨,石磨就在横跨渠道的磨房里。悠悠的渠水经过磨房旁便飞泻而下,雪白的水花四溅,发出哗哗哗的声响;渠岸边长着整齐的小白杨,傍晚时分,斜阳如金,洒在磨房的木板墙上,洒在悠然的渠面上,洒在萧萧的白杨上,小村笼罩在淡淡的金色的雾霭中,象童话世界,或者更象西蒙的油画,散发出淡淡的郁香;晚风吹拂,渠道旁的小白杨发出哗啦哗啦的清响,连同飞溅的水花声,组成了一道古老的歌谣,响在我童年的土地上。
由于有了水磨,小村四季变得湿润而生机勃勃。渠边有几处清泉,泉水清澈荡漾,磨房边有一小桥横跨渠道,春天的时候我从颤悠悠的桥上走过,一树杏花斜依磨房墙头,红艳艳映人眼帘,小桥流水,风景宜人。到了夏天,村里的儿童们一丝不挂,身上黝黑发亮,扑通跳入渠水中嬉戏,有几个游技高的,能潜入渠底久久不动,等上岸,身上的水珠闪亮闪亮的。
外婆家就在水磨斜对面。金黄的麦子上场,外婆就在院里簸麦子,麦子在簸箕的经纬上跳着欢快的舞蹈,花白的发髻在阳光下炫目而温柔,一袋袋飘着泥土芳香的麦子,担到磨房里,磨盘一转,麦面争先恐后从磨缝里挤出来,外婆一边慢慢地朝磨眼里添麦子,一会儿弯下身子看麦面的粗细,一会儿在磨房那硕大的面框里哐当哐当罗面,粉末飞扬着。麦面磨好了,揉成面饼,屋顶冒着袅袅炊烟像是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就在磨房边,我一边看着水磨,一边写着作文,我的文章因浸润了水的灵气,
往事如烟,随风而逝.今天我回到难忘的故乡,干涸的渠道长满了荒草,磨房的踪迹荡然无存,只看到两爿磨房的石磨盘躺在荒草里,斑驳锈蚀的痕迹印证了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村子里打米机和粉碎机代替了水磨。但是今天,或许是浮躁的心态、或者借口工作忙、或者杂事缠身,只是我再也写不出那么多真实、感人泪下而鲜活淳朴的文章了,失去了水磨,我失去了许多许多……
(作者单位:汉阴县委宣传部;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