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两个严重“看空者”,一个是郎咸平,一个是牛刀。两人的看空依据不甚相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逻辑。
郎咸平的看空主要源于中国的“制造业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金融和社会问题,简单言之,就是出口不力,内需不振,炒房子比做公司赚钱,政府印钞票太多,导致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后必然崩溃。郎咸平给出的建议是政府减税,培育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相比郎咸平温柔的“崩溃论”,牛刀则是彻底看空,认为中国经济一定会彻底崩溃,无药可救。
牛刀看空中国的内在逻辑与依据。
首先,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很差,疯狂投资导致资金成本高,企业难以为继。
牛刀认为,在企业资产收益率接近甚至有些企业已追不上融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其日常生产和投资活动而不‘崩盘’,还需另外增加一块以偿还利息为目的的新贷款,才能维持整个资金链的不断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2013年一季度GDP增速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却是同比上升64.2个百分点的原因。
其次,中国经济处于美元升值周期,中国经济将处于长期衰退。
牛刀认为,周期性衰退就是因为经济是有周期性的,人类的经济大周期是以55年为一个大周期,这次经济大周期要到2033年,人类将再次发生文明的变革和经济的变局,全球经济将发生重新洗牌。中国将面临出局,因为中国毫无科技创新能力,更没有以科技创新来积累财富的任何动力,在资源被掏空,人力老化的时代,能够有什么经济繁荣的动力?人类的小经济周期是以美元升值和贬值为周期的,在前30年中,1985年美元创下164.7的高点后,一直在底部运行,贬值时间为28年,从2013年开始,美元将会持续升值到2033年。在美元贬值周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候;在美元升值的周期,中国将进入长期的衰退。这就是经济的周期性,这是无法改变。
第三,中国房地产泡沫到了必须刺破的时候了。
牛刀认为,中国房价泡沫之大,举世未见,早已超越日本当年,超过现在的印度,超过当年的拉美和东南亚,这是不争的事实。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维护泡沫,用印钞权来维护泡沫,必定失败。
牛刀认为,与二手房交易量暴增的同时,北京等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连续两周萎缩,本周萎缩30%。现在抛盘还有人接盘,再晚可能连二手房接盘的都没有。中国房价大跌,一定从北京开始,泡沫越大跌得越深。最后跌80%都是少的。在一线城市许多地方已经上涨300%,泡沫破灭后,住宅的保值功能彻底散失,回归常态是必然。
最后,货币超发、滥发导致的腐败与贫富差距问题相当严重,会引发持续的社会问题。
低效率的经济刺激政策,既没有扭转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又引发了太多腐败,导致贫富差距严重,社会问题增多。按照牛刀的说法,最理想的方法在美元升值周期里购买美元,规律是,在美元升值周期,非美货币都会下跌,人民币因为滥发太多,最后跌的会很厉害,只有美元才能避险。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能够购买美元资产是最好的。中国的富人都在美国去购买资产了,或者干脆移民去美国了。不说别的,就连贪官污吏都看到这点,纷纷将资产转移到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可能是在泡沫年代唯一一个避险的方法。只要央行一天不刺破泡沫,这就是唯一的办法。
为什么牛刀错了?
我是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温和看多”派,我既不赞同“泡沫崩溃论”,也不赞同“暴涨论”,我认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局部可能过冷或者过热。
我们先来看看牛刀的逻辑错在什么地方?
首先,资金成本高、效率低是否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崩溃?
诚然,中国的金融业必须改革,否则企业赚的钱都成了银行利息,这种金融垄断必须破除,必须实现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但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和一系列改革并不会导致牛刀说的“银行破产”。中国的金融体系与西方还是有很大区别,西方银行大多是私有的,银行“破产”、政府“破产”都很正常,但是中国的特殊政体保证了银行不会破产,可能有的银行经营不善会被兼并重组,但至少不会发生破产而导致的金融风暴。
的确,实体经济的问题的确非常突出,出口乏力、内需不振,很多人说中国不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那样会导致又一个4万亿的错误,这当然有道理,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对于新能源、环保、基建方面的投资,又是必需的,只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就是有质量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石,需要改变,但不能彻底颠覆。至于说印钞票导致的通货膨胀与贪腐,的确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地雷,但我们看到这一届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高效恰恰是西方政府所没有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长处看得一无是处。本质上中国与美国是两种增长模式,如果全盘学美国,那才是最大的危机。
其次,美国的升值是否一定会导致中国经济的衰退?
牛刀的逻辑大体是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由于中国企业没有创新力与竞争力,所以会导致美元大举收购中资企业,中国经济会在全球各地遭到美国的强力压制,美国会把中国远远抛开。这个逻辑我实在不能认同,这太低谷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和中国人的智慧。不可否认美国在IT、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但美国在制造业、包括现代制造业(如3D打印)等实体经济的优势并不比中国明显,IT创新美国虽然强,但并非可以离开制造业,苹果曾经所向披靡,但三星可以把他拉下马,联想、华为就一定不能没有话语权吗?在金融领域,美国现在是用军事维持美元的霸权,以此来主导世界,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更多国家货币与人民币的直接兑换,一定程度上对美元霸权提出了挑战,未来两大经济体的抗争还很难说鹿死谁手,不能先自己就否定自己。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结构调整,新一届政府已经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国家高度,下决心解决,我认为还是有成效的,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勇气、有智慧。
第三,中国房地产泡沫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一定会破?
虽然很多人对房地产有意见甚至偏见,但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仍然是中国比较市场化的行业,因此,即使存在泡沫,也没有大的泡沫,毕竟我们是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必然也会有一个超级大的房地产市场。
现在很多专家很有意思,如果二手房成交低迷,就说没人买房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要破了;如果二手房成交多了,就说有人开始抛盘,房价马上要大跌,泡沫要破灭。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泡沫派”不管怎么样,都是说要“泡沫要破灭”,市场要崩盘。这实际上是一种偏执和不理性。
从现实情况看,鼓吹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人,基本上都错了,但依然不依不饶,认为今天不破明天破,牛刀、时寒冰、谢国忠就是代表。他们的逻辑大都是,货币超发引起的资产泡沫一定会破,这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贫富差距只会导致房产成为少数人的资产,普遍老百姓买不起房,但房子还是越盖越多,价格越来越高,最后泡沫刺破,市场崩盘,如香港和日本,进而引发经济持续的衰退。
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认为,在某些地方、某些区域一定是有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某些城市的商业地产存在一定的泡沫,全国范围看,房地产市场有些不健康的“虚火”,但是还没有到“崩盘”的地步。我的判断有三个:一、中国人的投资偏好,改善型住房、休闲型住宅的需求是持续的,现在很多地方的住房还是刚需阶段,改善型需求还没有形成;二、土地资源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总体上一定是稀缺的,政府对土地有特殊偏好,40-70年产权的土地政策导致政府不会破产,但房地产必须与产业经济互动发展,只发展房地产而忽略实体经济是本末倒置,会催生泡沫;三、城镇化和消费升级会衍生出很多新的市场机遇,城镇化会导致大量对住宅产品的需求,随着消费的升级,未来绿色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各种类型的地产项目会层出不穷,激发地产行业的创新活力。
诚然,房地产市场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但我们需要看到,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还是很高的,房子开发出来就得有人买,如果没人买,那房地产商和银行都要破产。对于政府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平稳发展,用时间换空间,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时间一点点消化目前某些城市过高的房价和不合理的房产结构。另外有一个观点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是由于境外资本(热钱)的推波助澜,等炒到高位后变现走人,然后房地产市场就暴跌,这是国际资本的阴谋,我个人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在很多地产商的钱的确来自于境外资本,否则这些地产商没有资金进行开发,因为国内银行不给贷款,因此很多人说国内房地产市场风险已经非常巨大,这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需求没有泡沫,那么房地产就没有泡沫,现在的限购应该说已经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需求泡沫的问题,即使有,也不大,只是投资偏好的问题,有些中国人就喜欢买房保值。
最后,腐败与贫富差距问题会导致动乱而引发经济崩溃吗?
我也曾经非常担心这些问题,的确某些领域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贫富差距问题也很严重,中国社会的“戾气”横行,不断冲击人的价值底线。
但是,中国政府的管控能力恐怕不是西方政府所能匹敌,毕竟治理模式不一样。群体性事件增多,但同时,也看到中央政府反腐的决心与行动越来越大,相信中国的政治环境会有所改变。西方最希望看到中国乱,所以会采取各种言论诋毁中国,妄言“中国崩溃”,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只有持续的改革和深入的反腐,才能排除中国经济的地雷。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走了30年,这个世界毕竟还是在美元统治内,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汗水与智慧,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只是“大”,但很多领域还不“强”,转型升级就是要走“强国之路”,而不是沉浸在“大国迷梦”上。拿某些经济数字一味地“唱衰”和“唱多”都是不客观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大方向,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作者:韦华伟,中房商学院、远创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