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科学发展对实现富民强市战略和推进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这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课题。
一、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艰苦努力,建成了一大批利民惠民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艰苦努力,建成了一大批利民惠民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成效显著。饮水安全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委市政府心系民生,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3至2009年实施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解决了38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2010年起,又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工程,将通过三年时间,改善16.87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条件。
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病危“屋顶山塘”整治步伐,2003年至2009年,总投入1.02亿元,完成“千库保安”工程40座;2006年至2009年,总投入9165万元,完成“百库脱险”工程225座;2010年,已完成66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008年,启动了“强塘工程”计划至2012年,完成17座水库除险加固,估算总投资9145万元。
3. 山洪灾害防止试点全面开展。2007年临安被国家防总列为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市),临安以此为新的契机,落实了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并及时编制完成了《实施方案》,投入资金340余万元,于2010年1月25日通过了国家防总组织的初步验收,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建设任务,试点区防灾减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4. 水利水电重点项目顺利完成。近几年来,我市总投资20余亿元,完成了水涛庄水利枢纽工程、石门潭水利枢纽工程、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配套工程、青山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一期、二期)、华光潭梯级水电站、临安城市防洪工程和岛石、清凉峰、昌化、於潜等4个乡镇的防洪工程等多项省市重点项目。其中,华光潭梯级水电站是临安水利史上建成的最大骨干水电站,也是杭州地区第三大水电站;临安城市防洪工程概算18.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余亿元,为临安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等问题也日益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我市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可开发量少,因此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也不多。开发条件较优的项目在前期已经实施,目前剩余的资源的开发成本将成倍增长,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大。
2. 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市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根据杭州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位于市区的锦溪(三眼桥段)和青山水库的水体水质受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体,使本为水资源丰沛的临安,已显现“水质型”缺水的问题,这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我市各行业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占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农业灌溉制度和浇灌方式缺乏节水技术含量,灌溉方式粗放,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5左右,低于杭州地区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3.8立方米/万元,高于杭州地区平均水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由于水价低廉及传统观念习惯等原因,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够强,生活用水浪费严重。
4. 水资源定价不够合理。目前,我市执行的水资源价格与水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与地区或行业的效益间的关系不够密切,既不利于促进高效率的用水,也不利于维持商品水生产的简单再生产能力。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优水劣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水利用效率不高,供水水价不合理,无法利用市场杠杆推动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企业的节水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压力不够,措施不到位。
5.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我市历年来用水量情况,1980年用水量约3亿立方米,2010年用水量约3.75亿立方米,净增25%,根据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6.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全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涉水管理部门分割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市与全省多数市县一样,实行的是传统的城乡分割水资源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回用,没有一个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职能部门真正对城市水问题负责。
2. 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市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根据杭州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位于市区的锦溪(三眼桥段)和青山水库的水体水质受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体,使本为水资源丰沛的临安,已显现“水质型”缺水的问题,这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我市各行业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占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农业灌溉制度和浇灌方式缺乏节水技术含量,灌溉方式粗放,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5左右,低于杭州地区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3.8立方米/万元,高于杭州地区平均水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由于水价低廉及传统观念习惯等原因,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够强,生活用水浪费严重。
4. 水资源定价不够合理。目前,我市执行的水资源价格与水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与地区或行业的效益间的关系不够密切,既不利于促进高效率的用水,也不利于维持商品水生产的简单再生产能力。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优水劣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水利用效率不高,供水水价不合理,无法利用市场杠杆推动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企业的节水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压力不够,措施不到位。
5.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我市历年来用水量情况,1980年用水量约3亿立方米,2010年用水量约3.75亿立方米,净增25%,根据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6.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全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涉水管理部门分割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市与全省多数市县一样,实行的是传统的城乡分割水资源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回用,没有一个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职能部门真正对城市水问题负责。
三、解决水利发展突出问题的基本构想
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加快水利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丰富、完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根据我市目前的情况,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科技、生态”两面大旗,围绕“保障三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这个总要求,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保护兼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临安水利的现代化水平,为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推进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加快水利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丰富、完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根据我市目前的情况,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科技、生态”两面大旗,围绕“保障三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这个总要求,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保护兼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临安水利的现代化水平,为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推进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1. 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加快以防洪减灾为主向统筹治水转变。要切实处理好防洪与抗旱、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切实协调好防洪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二是加快以工程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在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真正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造福一方,确保水利工程发挥长效。三是加快以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全局转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要切实转变水利服务农业农村的片面认识,要切实树立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理念。
2. 着力构建三个体系。一是构建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稳步推进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强化防洪保安工程基础;继续深化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防汛能力;扎实做好省第三批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洪水调度管理能力建设,开发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和水库实测蓄水量监测系统,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二是构建保障经济社会不同需求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深入研究水资源安全战略问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问题,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红线“三条红线”标准,积极推进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形成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格局。三是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全市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里畈、水涛庄等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制订完成水域保护规划,完成农村河道整治1000公里;持续开展野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保护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
3. 着力推进三大建设。一是服务民生为宗旨,优先发展民生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第一轮“千万农民饮用水”基础上,再提升改善18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完成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二是以强化基础保障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水利建设。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天目溪、中苕溪综合整治工程、集镇防洪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双溪口水库项目筹建,配合做好青山湖综保工程前期工作等。积极组织实施“山塘保安”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3年内完成重点邻村病险山塘除险加固300座。稳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启动中苕溪综合整治,开展天目溪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工程、区域性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区域的供水保障能力。三是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导,大力推进生态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山核桃等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喷微灌工程等“水利上山”工程建设,积极服务经济林生态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安全健康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
四、破解水利发展难题的工作重点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水利问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保经济、保民生、保增长,我们要重点是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 抓好水利规划编制。在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杭州市水利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临安实际,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统筹谋划临安水利事业发展,科学制定《临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临安市十二五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和《临安市农田水利规划》,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2. 抓好防汛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强塘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病危“屋顶山塘”整治步伐,着力推进 “千库保安”工程、 “百库脱险”工程及英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加大河道堤防整治力度。启动中苕溪整治工程。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列入“治太”工程,并启动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昌化溪整治工程和天目溪英公段、於潜段、乐平段整治。同时,建立防汛信息数据库,强化防汛终端,进一步强化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保安体系。
3. 抓好三大惠农工程。推进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快研究出台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建成的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运行。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生活品质。实施“万亩富农林地工程”。紧密结合节水农业建设,积极实施以山核桃、竹林为主的经济林节水灌溉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服务产业提升,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万亩农田增产工程”。完成《临安市中央农田水利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列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粮食增产。
4. 抓好三大绿色工程。实施“千倾生态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30平方公里。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扎实做好“水利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第一批达标创建单位”建设工作,助推生态经济发展。推进“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同时,继续开展“河道保洁”行动,着力打造“秀水村庄”,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破重点项目建设。青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山湖自身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省科创基地、青山经济开发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品位的提升。因此,我们要继续积极配合做好项目规划设计的报批工作。
5. 抓好水利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水法规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水行政许可,全面落实水工程建设规划、洪水影响评价、水功能区管理、水资源论证等各项制度,强化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域岸线、河道采沙、水工程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水事纠纷与行政争议。不断完善信息交流、发布和共享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着力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水利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水权制度,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促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