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有旺和他的5000个孩子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徐新桥)人的境界各不相同,有的在天,有的在地,有的在深渊。喻有旺,地球村一个普通农家汉子,心境至高无上,令人敬仰。
5000个孩子,个个都是贫困大学生。这些孩子不是他的亲生,却比亲生还亲。这个他就是喻有旺。当然,他的妻子华先梅也有一半的分担。
让我们品读这样一组数据:今年51岁的喻有旺,从事慈善20年,捐资助学金额250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接近5000名。
“他不是湖北的首富,但一定是湖北民营企业家里的首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这样评价喻有旺。
作为湖北省首届十大慈善之星,喻有旺从一个普通的员工到部门经理,现在还身兼新八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20年来,他不仅将一个公民的道德情愫送到社会的血液,而且把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文关爱撒播方寸心间。每年的8月,高考录取的繁忙时月,也是喻有旺撒播爱心种子的时令。他的爱心给了孩子们,像春天帮助一颗一颗的种子,发芽结子。
这是2013年一位受捐的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发出的短信:
喻伯伯:您好!
我是财大工商管理学院研三的一名学生,您受资助的对象之一。刚才听完您的讲座,在心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真正地领略到力量了。
其实这段时间,正是我人生无比低落和困难的时候。我来自农村,妈妈去年九月份被查出肺腺癌,现在已经连续治疗半年,病情已经稳定,但是对于母亲身患绝症这一事实,我却怎么也无法从心底坦然面对。爷爷去年十二月在妈妈生病后去世了,这双重的打击令多病的父亲也将要彻底绝望,又要照顾妈妈,身体越发不如从前。妹妹今年大四,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我一面忙碌着赚些钱,又要不时回家照顾妈妈,这沉重的压力让我觉得杠不起来了,有时我也绝望,看不到未来在哪里。
在这之后,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但是,今天您面对面的交流,真的给到了我极大极大的鼓舞。不管怎么样,以后我都会坚强的面对,也坚强地杠起这个家。正因为有你们无私的帮助,我以后也一定要把慈善、帮助需要的人作为我事业的一部分,不为其他,只为感恩。
喻有旺用爱心浇灌的一朵希望之花,在阳光下盛开起来,酝酿芬芳。何止这一朵啊,在神州土地上,将近5000朵这样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这些原本濒临枯蔫的骨朵,不仅因为喻有旺的呵护,挺直了支撑生活的腰杆,而且笑逐颜开。
作为一名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常年奔波在建设项目的谈判现场。透过一纸纸合同,他看到的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孩子们的脸庞,由愁苦而晴朗。他也是土坷垃喂养大的苦孩子,姊妹7人他排行老二。在饥饿劳顿中熬大的他,后来娶了农家女华先梅。当他由一双赤脚迈出武汉市新洲区的辛冲镇,加入一个建筑企业,就以顽强的生命力,助力这个企业在艰难中发展。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却得到企业的承认,收入还算可以,回报这个社会就是应该的感恩。他说虽然自己没读到什么书,但认识到祖国的未来需要科教,因此尽自己微薄之力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就成为他的“中国梦”,成为现实的不可或缺的生活,甚至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
如今的喻有旺,身材干瘦而身板硬朗,头发稀疏而额头光亮。他还记得而立之年他的第一次捐赠,给妻子和兄弟姐妹们带来的那种欢心场景。毕竟他们都是苦海中泡大的,知道人间疾苦。但是后来,随着喻有旺捐赠“成瘾”,与收入的份额相比数额巨大,家人们就有些“嗔怪”了。我们也该过过好日子啊。再说,你看这社会,还有不少人唯利是图,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和他们相比,我们做得已经够好的了。
是的,喻有旺理解冬转春的期望,也对社会的阴暗面愤世嫉俗,嗤之以鼻。但他还是耐心地与家人一一沟通,动之以情。想想那些还在寒冬煎熬的孩子们吧,他们多么像我们当初的童年少年。这个时候,一把火炬,就能照亮他们的脚步,点亮他们的前程,温暖他们的一生。极度贫困的大学生,是一个人的奋斗,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晓之以理,家人也就理解了,妻子和亲属又恢复往日的灿烂,合力支持喻有旺的义举。在武汉工程大学读书的儿子也说,“老爸,真棒!”
金钱在最需要的地方也是精神。大学的演讲厅,喻有旺成了时代主旋律的神圣使者。他慷慨解囊掏出自己艰辛谈判业务得来的收入,也无比快乐地和大学生们分享自己沉淀的思想,奔放的情感。
“我谈四点感悟:第一,对智者来说贫穷是一种财富;第二,一定要坚信彩虹必在风雨后;第三,应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第四,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充满爱的旋律。”
正能量在时空激荡,共振。新八建设集团、武汉三星建工集团、卓峰建设公司的几百名股东、项目经理和员工现场认捐几百万元。这是一个感人的动画,真实而又真情。并不计较名利的喻有旺,事实上竖起了一座丰碑,至少在5000个孩子心间。理所当然,他是中国道德模范。
爱心还在继续,“超生”进行时,5000个孩子必将成为6000个、8000个、10000个……远在鄂西大山深处的竹溪县、五峰县,此刻又闪现着喻有旺的身影。他整个的人生就像一把松明子,被那无形而有力的中华美德之手高高擎起,在荆楚大地熊熊燃烧。
(徐新桥,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博士,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