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态变了但干部落后了


柴福洪

中国的私家车正在普及,从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上升看,是好事。但小车进入家庭未必都是好事。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行遇堵看,私家车是主力,私家车太多带来的交通堵塞与空气污染是客观存在的。

黄州这样的小城市,现在是私家车猛增,好在城市很小,居民不多,除老城区的两所学校门口定时人流车流拥堵外,还没到全面堵塞交通的程度,但停车就出现问题了,再过几年,估计也会出现交通堵塞。

可最近,与一位同事在学校交通车上闲聊,发现人们的意识在变。我问:“你们夫妇这年轻,为什么不买车?”(因为主要有车族大多是年轻人)答曰:“目前还不需要车,校车这方便,没必要花那钱”。后又补充说:“房了倒是需要换一下”。我问:“你家买房时间不是很短吗?为什么还要买房?”答曰:“房子太大200多平方,卫生都难搞,三口之家要这大房子干码?”啊!原来是这样。

同事的这一观点,让我震惊,车子对他们没有吸引力,房子面积太大,没有感到自豪,反而觉得是负担。对了,这就是居家过日子人家的正确思想,实用,不浪费,没必要的东西就不要买,这才是老百姓的观点这种理性消费观值得提倡,对中国政府和党政官员来说,更应由浮躁走向理性和平静。

小看大,推及整个中国与中国官方的意识,我看,中国官方也在变,李克强总理说中国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7%的速度已经可以了,实现2020年翻番,只需要6.9%的速度就可以实现。对!这就是正常发展观,“发展速度快些、更快些”,不是正常心态的国家。正常发展心态应该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升和幸福指数提高为标准,而不以GDP增长速度为标准。

全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水、空气质量下降,还让不让人活?经济发展是为了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全国水、空气、食物质量下降的条件下,好像责任全是党和政府的监管问题,人民群众一点责任没有吗?这种舆论导向很不正常,政府只有制定规则的责任,污染源都是来自企业和居民,政府机构除产生政治污染外,对空气和水、食品的污染很少。

即使是政府有监管的责任,也要靠人民群众举报,不发动群众,一个13亿人口大国很难治理的。例如:北京的交通拥堵,能不能号召居民尽可能少开车?开车上路必须在三人以上才行?这是应该能做到的。不要只想到制度管人,实行摇号控车、限行等,发动群众自觉、自愿地减少汽车上路不是更好吗?

当然,谁都能想到,如果让居民少开车上路,尽可能采用公共交通出行,马上就有人说,公车也要少上路这就难了,公车少上路既怕影响工作,又会受到公务车主的压力;如果每台车上路要座三人,马上就有官员反对,因为他最多就两人,司机开车接送他上下班。事实上,私家车里上下班往往只坐司机一个人。是的,中国很多改革只要直接导致官员利益受损就改不下去,现在不敢发动群众的主要根源就这里

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观念变不行了,关键是官员的观念要变

    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都是干部教导人民群众要如何如何,干部总是走在人民大众的前面,现在好象恰恰相反。你说是吗?读者。

                                         20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