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


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发现,政府补贴几乎涵盖整个上市公司,截至15日,在1552多家已发2012年年报的公司中,有获得政府补贴记录的公司达到1424家,占比为92%,累计额度达到569.96亿元,占这些上市公司2012年净利润总和的12.32%。有七成的金额补贴给了国有企业。但依然有不少国企越补越虚。

政府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产业发展,提供补贴本是无可厚非的。财政补贴是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很多国家都有财政补贴政策,其中最典型的是日本。日本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财政补贴,日本战后实体经济的快速腾飞,财政补贴功不可没。财政补贴用好了,用对了,的确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助力产业发展。

财政补贴一旦在执行的中出现问题,危害也是不小。需要补贴的企业领不到补贴,不应该补贴的企业反倒拿到补贴,造成资源错配;拿到补贴的企业没有把资金用到合适的项目上,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更极端的情况是企业形成对补贴的依赖,失去进取意识,无意研发和市场开拓,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不但无助于企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侵蚀了产业发展基础。

一些被补贴的企业越补越虚,一些企业尽管亏损巨大却仍能获取补贴,一些企业为获取补贴积极上市等等现象反映出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财政补贴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地方政府在政绩驱动下乱补。从补贴用途上看,财政补贴应用于技改扩能、研发创新、转型升级,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从补贴对象上看,应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补贴对象,大型企业有选择地补贴。在实际的执行中,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往往补贴那些能迅速带来经济增长量的企业和产业。一般来说大企业的产能、销量都大于中小企业,实力强的企业比实力弱的企业能更快地增加产销量,传统产业比新兴产业能更快地带来产值的增加。不可不避免地会出现“补大不补小、补强不补弱、补旧不补新”的现象。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都是各地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自然领用的补贴多。如此补贴的结果就是形成企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导致产业发展“洼地”。

企业蓄意包装骗补。企业为争取补贴,必然会按照补贴标准包装自己。高能耗项目可以包装为绿色环保的项目,市场预期不确定的项目可以包装为利润前景可观的项目,落后淘汰的项目可以包装为先进鼓励的项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多企业不惜造假上市,不仅仅是为上市“圈钱”,也是为了利用“上市公司”这一个金子招牌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官商勾结套补。官员掌握着补贴资金的使用,而争取补贴资金的企业又是很多,在分配补贴时难免会有权力寻租。很多不符合财政补贴条件的企业能领到补贴,和手握权力的官员故意放行有关,甚至不排除一些官员亲任企业包装的“艺术指导师”这种可能。官商合谋套取的补贴怎么可能用在“刀刃”上?

无论是地方政府的乱补,还是企业的骗补,亦或是官商勾结的套补,都会造成资金分配的不公平,资金的错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治理财政补贴资金的乱象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做到补贴过程的公开透明、补贴效果的科学评价以及补贴资金应用不当的严厉问责,确保补贴资金用在“刀刃”上,给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