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计,后续城镇化需要投入的市政建设及社会保障资金高达30万亿,如果对贫弱阶层生活水平稍作提高,这一金额可能高达40万亿元,主要靠看政府的决心和财力。这一总值与农村沉睡资产价值基本相当,印证了新型城镇化其实就是农村和农民资产的资本化过程。
如此庞大的建设工程,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艰巨任务,但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应该还是可以完成的。
(一)国际环境良好:未来5-10年仍可对充裕的国际资金善加利用。
(二)货币政策配合:截止到2013年1月31日,M2总量99.2万亿,是GDP的1.91倍。央行存款准备金18-20万亿,在通货膨胀未恶化之前、在房价泡沫得以消除后,随时可以重归宽松。
(三)扩大政府债务:2011年底负债率47%,开启政府债务融资支持城镇化投资的模式仍大有空间。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万亿元,同比增12.8%(上年为24.8%),高出GDP增速4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12.57万亿元,同比增15.1%(上年为21.2%),为当年GDP增速的1.95倍。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2.3个百分点。2013合理财收增速约10%,拟安排赤字1.2万亿,同比增长50%。随着各方面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国政府和企业债务都会逐步扩大,只要控制得好,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关键之关键是让后期的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民生。
(四)国有企业利润分红乃至股权出让做后盾。
总之,城镇化应该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自然演进结果,行政和计划色彩不宜过重,更不能放任利益驱动下的非理性造城运动。
通讯和交通高度发达,不适宜建造过于密集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是重点,宜居是关键,不必追求小而全,100-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最好。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继续,作为一项新政,期待重点出现转移——从过分都市化开始转向以接纳和保障进城农民生活为主旨的中小城市建设和完善;从原来的片面市场化走向关注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失地农民的现实生活问题,还他们以人权尊严,让他们尽快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户籍、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等。在这一点上,非常赞同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所谓的城镇化率不是重点问题,应当重点关注老城区改造、新城区聚集和新社区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以及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是土地政策,不能令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满意的城镇化注定失败——不能让他们买不起房,也不能让他们只有住房而没有生活保障。中国还不能进入高福利社会,但也绝不能让高房价彻底扭曲经济。最近的“新国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显示了新政府在这方面的魄力和决心。
新型城镇化不是原有城市化的简单延续,我国更需要借此进一步解决好三农和城市贫困阶层的基本民生问题——国家过去对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欠账太多,财富差别矛盾已经达到一触即发的地步。社会需要安定和谐,经济发展必须讲良心。
2013年3月5日 北京
近期系列文章的参考资料:
1.《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组副组长赵阳。
2.《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世今生》——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
3.《银行视角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工商银行战略管理与投资关系部李志刚、张红军。
4. 《如何助推农村发展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
5.《如何解决农民工住房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赵俊超。
6.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部网站。
新型城镇化的资源及要点分析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