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俗 与 旅 游
———关于开发安康民俗文化旅游的构想
巫 其 祥
[编者按:何谓“民俗”?《汉语大词典》释曰:乃“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是也。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司马迁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即指民俗及民俗的地域性和特质性。民俗是地域历史文化记忆,是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发展、演进所留下的镌刻,有物质形态的,如民居,更多是非物质形态的。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手艺、宗教信仰、崇拜等。]
一、民居和民居文化。汉水流域民居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崖洞(又称崖窝,为穴居遗风,至今还有人居住)、窝棚(又称窝帐棚,即干栏式建筑,为巢居遗风。有两种:一种架木于树上,一种架于地上)、上吊楼、竹楼、吊脚楼、船居、石板房、茅草房、泥瓦房、山民居室(多为一字形),平坝居室(钥匙头、一正两厦、四合院等)。这不仅是汉水流域从远古到今天民居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一部人类民居发展史。今人若能将上述各类民居集于一地,因地、因树、因石、因山、因水制宜,建设民居村落,定会卓尔不群。并按民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桑、桐、果、茶、药、竹、花园结合,在各类民居周围种植一些藤萝、花草、树木、修竹等;设置竹木篱笆、石围墙;在居室内外陈设一些绳床瓦灶、石床、石灶、石桌、石凳、石水缸、石磨、石碾、石滚、石碓、土陶碗碟、瓦罐、土陶茶壶、火塘、吊罐、铁锅、药葫芦酒具、葫芦瓢、木斗笠、草鞋扒、秋千以及原始的竹器、木器、藤器、陶器、铁器、草编、筒车、龙骨水车等较原始的生活器物、农具、生产用具、交通运输工具、狩猎工具。再与“农家乐”结合起来,饲养小量的蜂、鸡、鹅、鸭、鱼、猪、牛、羊、犬、兔,既野又俗,既土又古,古色古香,古朴古风,原汁原味,让游客在这里吃住,领略“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野策藤竹经,山蔬蕨蕨新”的感受,既迎合当前久居“水泥森林”的游客爱好“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情结,偏好“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增长知识,感受民俗、历史文化的熏陶。
二、手工作坊。如磨坊(畜拉大石磨或水磨、脚踏罗面柜等)、碓坊(砻稻谷的竹木砻、风车、大吊筛、脚踏石碓等)、油坊(木质油榨、撞杆、油槽、饼圈、炒籽锅、油篓等)、染坊(倒八字形踩石、染缸、贮靛地、漂布地、晾布架杆等)、纸厂(有火纸、皮纸之分,水碓、竹麻、泡料池、纸浆池、舀纸竹廉、晒纸墙等)、机坊(木织布机,手摇纺车、压花机、弹花弓、手摇付车等)、烧坊(酿酒木梢、烤酒甑、酒简、天锅、底锅、酒窨、酒瓮、酒提等)、醋坊(醋槽、槽桶、醋曲等)、丝纺(箩丝筒、木质丝绸提花机、丝筘、织帕机、制线机等)、窑场(烧制土陶器,斜火道水柴窑,泥坯、制坯转盘、上釉)等,均按原状复原并相对集中于一地。其三四十岁以下的国内外游客是主要客源,因为他们所见者皆现代工业,而对手工业一无所知。在这种活动中,尽可能让广大游客参与操作,自娱自乐。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
三、色彩斑斓的民俗。安康民俗,特别是巴山民俗绚丽多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特色。比如,可以充分利用陕南的婚俗,复原陈设,举办仿古式或旧时当地民俗式的结婚典礼活动,如坐花轿,穿上奇特的婚礼服,系上红绸彩带,鼓乐迎送,拜堂、唱祝婚词、入洞房、喝交杯酒、闹房等。利用游客的心理需求,提供有关服饰、花轿、轿夫、喜堂、洞房等道具,并提供化妆、摄影、录像、唢呐乐队等多种服务,以此作为一种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手段。还有紫阳民歌、采茶歌、汉江号子、唱酒歌、薅秧歌、报路歌、薅锣鼓草、唢呐、皮影、汉剧、花鼓子、地蹦子、龙灯、狮子、彩莲船、跑竹马、蚌壳舞、社火等地方风情和娱乐活动,可以与“农家乐”结合建立民俗村,以吸引游客。多样性是安康民俗的显著特征,如紫阳的茶文化、山歌文化;汉阴的“三沈”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石泉的鬼谷子文化;平利的女娲文化;旬阳的太极文化以及宗教习俗等。
四、民间饮食。安康民俗小吃、乡土名菜种类繁多,制作精细,风味独特。笔者在《陕南美食》一书中已介绍160余种,尤为山野菜、山珍野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风味特产和药膳、青茶、农家酒等,极具诱惑力。
五、民俗小商品。一是开发打有地域文化烙印的商品,如女娲、鬼谷子、汉阴“三沈”、紫阳真人泥塑像、铜塑像、根雕、棕叶扇、岚皋藤编、紫阳石板雕画、刘旸光、沈兰华书法集、有关旅游图书以及其它工艺品、古玩、字画等。二是开发地方特产,如丝绸、木瓜酒、拐枣酒、阳桃酒等。三是开发安康民俗文化制品,包括图书和音像制品,创作反映地域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力抢救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艺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
(汉阴县经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