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新景——飞云桥
——访县城建局副局长、桥上商城设计者周传俊工程师
我县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以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最近,列入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的飞云桥改造工程又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一座独具特色的商业两用桥将展示在人们面前,成为赤城的新景观。在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上修建这么大规模的建筑,在全省和全国都是少见的。就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县城建局副局长、桥上商城设计者周传俊工程师。
问:请介绍一下改造后飞云桥的基本情况。
答:改造后的飞云桥为宽22米、长40米、单孔跨度为32米的石拱桥,泄洪能力大大提高,由遂宁市道桥设计所设计。桥上商城为主体二楼、局部三楼的仿古园林建筑,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营业面积1300平方米。桥和商城计划投资340万元。桥从1994年12月开工建设,于1995年8月完工,商城建设将于本月底全部竣工。
问:桥的功能是交通,商城的功能是营业,是如何将二者相统一的?经济越发达,车辆越多,飞云桥为何今后仍不通车?
答:飞云桥早先就是廊桥,桥上建有青瓦屋顶以保护木质桥面,80年代初才改造为混凝土桥面。三路口一带为县城的繁华商业区,飞云桥历来逢场天都在摆摊做生意。这次改造也继承和发扬了飞云桥交通与商业相结合的传统,保持了廊桥的特色。从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得知,车行桥的合理间距为800—1300米之间,北门桥与上河街工农桥之间相距仅900余米,飞云桥再通车没有必要。而且三路口、中河街作为县城繁华的商业区,如果飞云桥通车引来车流,将造成交通拥挤,带来噪音和污染,影响购物环境,降低商业价值。国内外的大城市在商业繁华地段都限制车辆通行,形成封闭的步行购物街,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豫园、成都的春熙路。从设计规范看,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繁华地段人行道仅需5米左右,现在飞云桥中间和两边的通道宽度达14.4米,远大于改造前的5.4米,也大于西街14米的宽度,不但能保证现在交通畅通,而且能适应今后人口进一步增加的需要。要按照城镇建设规划,改造中河街建设滨河路,最大的难题是居民的门面无法安置,现在桥上修了近70个门面,加上四栋安置房下的40多个门面,能满足安置的大部分需要,保证了旧城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充分利用黄金地段,从经济角度讲也是合理的。
问:桥上建筑的设计方案,是在县设计所、文管所、水电局、城建局分别提供的四个方案中,由有关部门共同择优选定的,请介绍一下桥上商城的设计特点。
答:在桥上修这样大的建筑,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只有边设计边探索。首先要保证外载合力线与拱桥弧线(悬练线)重合,确保安全。同时力求功能、结构、造型的完美结合。作为仿古建筑,运用了亭、台、廊、柱、坡屋面等古建筑特点,注重虚实对比,讲究错落有致,屋顶轮廓形成向上的弧线,与拱桥向下的弧线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造型。色调借鉴江南园林的风格,突出黑、白、灰、蓝,幽雅而明朗,与溪水、绿化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与背景居住楼的桔红色暖色调形成对比,力争建成赤城新的景观。但建筑具有一次性建设的特点,不象设计汽车,可以反复修改然后定型,虽然在设计和施工中已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作了一些修改,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还存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以利自己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发表于《蓬溪报》1996年9月28日六大工程竣工庆典特刊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