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出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走出去”时应注意的问题
 
                                               左河水

       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开始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培育国内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更是我国制造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可以说,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与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众企业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因为并购一个现行企业比重新创办一个同样的企业速度更快,投资更省,效益往往还更高,因此,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但是,海外并购并非易事,那是一项高复杂、高风险的战略行为。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跨国并购逐步崛起于国际市场过程中,一般都会付出不同的代价。因此,需要我们全面总结国内外并购活动的经验教训,增强我们的风险防控能力,降低并购的成本和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过程中有些水土不服、经验不足,遇到了许多困难,造成了不少的经济损失。

           第一,对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未作必要的调查、了解和研究,不能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不熟悉当地的法律、环境和公共秩序,因而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出不久,并购企业的经验还不足。不仅缺乏国际化的人才,缺乏境外投资的经验,更缺乏海外并购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

         第三,走出去还有点盲目性。对海外并购的目的也不明确。很多情况下只是图便宜或扩大影响,或者只是因国家鼓励,因给企业的形象增彩。有些企业并不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而“走出去”的,结果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自身业务的协同发展。 


          面对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种种经验教训和付出的惨重代价,未来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五个关键问题: 

       (一)善于融入当地社会,克服在文化风俗上的障碍。二十世纪的欧美国家跨国公司在实施海外扩张战略的过程中,都首先采取了与当地民情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策略。其中一些跨国公司聘请当地学者和市场营销专家做顾问,以确保其产品和企业形象不至于冒犯当地的民俗和文化。有些企业还主动赞助当地的公益和文化事业。这些在过去我们做得却是很少。以后我们“走出去” 不仅要融入当地的社会,还要争取参与当地同类产品的标准制订,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多雇佣当地职工,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

         (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实践证明:以“投资换技术”和“市场换技术”的办法基本都不可行。外商来中国投资仅靠品牌和服务就可轻易地占领我大块的市场份额,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主动地转让其核心技术。我们仅从汽车、家电和通信技术等领域利用外资过程中就感触很深。因此,我们“走出去” 不仅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的准备,还应该拥有一定的自主核心技术和专利储备。

           (三)善于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活跃,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投资和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尤其中国企业投资美国能源产业,阻力越来越大,原因是奥巴马政府实施能源独立战略,极力倡导充分利用美国本土能源,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使我国对美国的投资屡屡受挫。美国政府首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与风力发电涡轮以“不公平贸易”为由征收了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关税。奥巴马又以靠近美国海军基地为由,要求终止“三一重工”美国RALLS公司对俄勒冈4个风电项目的所有权。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加强WTO规则及其相关法律的学习。其次,中国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向投资目标国(地区)有效地推介企业的情况,比如:业绩、目标、战略、价值与其未来投资将产生的双赢效果等,树立负责任和受尊重的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的信誉。

          (四)增强在海外投资的各种防控风险能力。目前我国“走出去” 的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自身风险一般都会积极应对,但要应对和防控海外公共风险的专业资源就极端缺乏。比如说,外国政府更替、军事政变、恐怖袭击、非政府组织活动、自然灾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企业自身的确是无能为力的,但作为企业应当在风险发生前要有专业力量进行海外风险的预警,即情报分析与风险评估。在西方,是由保险公司和危机处理公司承担这项工作的。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对此应当建立制度安排和预警系统及相应的安保机制。

          (五)培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投资环境,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国际商务和科技合作管理人才。我们在全球普遍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今天,迫切需要专业化和复合型的人才,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构建全球性人才网络,深入调查投资对象国的国情和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让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携手努力,建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确保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不断取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