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如箭在弦,这次国企改革,千万不能再打股市的主意,否则,A股市场还会再熊十年。
10月31日,国资委网站刊发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的讲话,提出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这算是国资委对于三中全会前后自身定位、国企改革方向的一次含糊阐述。黄淑和表示,要牢牢把握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立足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夯实国有企业作为合格市场主体的体制基础。要认真研究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根据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以往国企改革沿袭的是“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减负模式,剥离不良资产、优质资产上市进而整体上市,这一并不成功的模式目前没有出现根本变革。
国资委研究中心资本与市场部部长卢永真在2010年为股市二十年撰文,认可股市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1992年到2002年的国企改革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与证券市场密不可分,由于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低下,当时采用了分拆上市的办法。回顾起来,那时许多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不强,不规范的关联交易也时有发生。发行额度的计划性分配和股权分置也备受质疑。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此后国企密集上市,占据A股读的大半壁江山。据国资委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953家,占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38.5%;市值合计13.71万亿元人民币,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1.4%。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表示,2012年中国各级国资委在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加快整体步伐和建设规范董事会上取得了进展。
股市动辄陷入“失血性昏迷”,与国企大规模上市有密切关系。这些企业在内地、香港、美国等地大规模融资,信贷、股票与各类债券都成为融资手估段。据Wind数据,截至2010年12月2035家上市公司,沪深两市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在内的累计融资(IPO 、增发和配股)金额高达3.7万亿元,从1990到2010年累计实施现金分红总额为16050亿元,累计现金分红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仅为43.3%,不及18053亿元的再融资规模,并且分红大多进了控股股东与大股东的腰包。
近几年融资量大增,2006年的融资总量(IPO、增发和配股)为2696.59亿元,2007年为8043.61亿,2008年为3469.73亿,2009年为5149.52亿,2010年为10131.28亿,五年共融资2.95万亿元,保守估计一半由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银行)获得,则五年融资1.5万亿元左右。
这不是融资终点。各路诸侯虎视眈眈,纷纷在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的名义下准备上 市。江苏省属企业集团层面全面完成公司化改造,80%以上子公司成为股权多元化企业,重庆市属国有工商企业一半实现了整体上市或主体上市,云南、厦门通过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提出“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关键词,被称为2.0版本的上海国资改革重启。截止目前,上海核心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已近36%。如果全国国资的证券化率提升十个百分点,股市、债市又要失血数万亿。
用过去的方式优质国有资产钓鱼式上市,而后整体上市,A股市场永无宁日。
国企上市的理由并不仅仅为了融资,还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互相制约的股权结构,希望建立中国自己的淡马锡公司。
现实很骨感,央企一把手任命制、用人还是计划经济模式,人情风盛行,据《投资者报》报道,2009年末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有768家聘请了前政府官员甚至现任官员作为公司高管。这些公司聘请的前官员总数达到1599人,占A股全部3万多名高管总人数的比重达到5%。国企是容纳前官员的主要场所,占比超过7成。股市没有改造国企基因,反而是国企基因改造了国企,这是悲剧。
淡马锡的成功,挪威主权管理基金的成功,不在于上市融资,不在于掌握控股权引诱民资,而在于法律面前所有的公司一律平等,所有的股东享有制度所规定的权益。如果没有这点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有市场精神,更不可能有市场公平。
国企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契约制度,而不是继续沿袭旧路打银行、股市、债券的主意,股市已经够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