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之20131009


来广已一月有余,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除了自己的身份已经完全由一名员工转成了一名学生。然而压力却并没有随着身份的转变而转变,一方面是经济上从此断了工资——尽管那不过是一份相当卑微的工资、但也勉强可以糊口;另一方面是心理上又添新压力——不仅仅是毕业的问题、更多的是“出路在哪里”?

不曾经历,不成经验。如果不是从学校到社会,再转回到学校,恐怕鲜有人能够有这份体会。起初在学校无论多么努力,或学习、或实习、抑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方面,都多少带些懵懵懂懂,行事也鲜有顾及他人的感受,因为彼此都是从未踏入社会的同学,彼此都能够谅解。一旦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便不得不开始考虑同事的感受,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试着学会“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曾经的不能容忍到后来的不到无法容忍都不缄口不言,曾经的头脑发热的冲动到后来的“看别人不顺眼归于自己休养不够”,曾经的在迷茫中努力到后来的目标渐渐清晰而循序渐进……虽然工作短短一年,但对于个人心性的磨练远比先前求学20年的历练;虽然这一年没有多大成绩、没有多大收获,但对于个人情绪的自控远比在校读的万卷书。记得有段话是这么讲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可悲的是这个世上名师太少,即便有那么几个也大多掖着藏着,怎么会为我们指路?)在我看来,这段话后面应该再加上这么句:名师指路不如亲辟“实”路。正所谓“不曾经历,不成经验”。名师指的路再好,如果不亲自走一遭,又岂能看到沿途的风景?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对于苦短的人生,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关键在于选对一个行业。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行业尚可以基本满足这个条件:其一是咨询公司;其二是保险公司。无论是咨询公司还是在保险公司,一旦踏上核心的岗位,一年的历练都会远胜与在其他行业3年的工作经验。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一个人走过一个企业、甚至多个企业不晓得几年、乃至几十年要走的路,因为做咨询、尤其是咨询顾问总要想到经理人前面,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走把他们已经走过的路走完、还要超越;保险公司虽不像咨询公司对于一个人的智商要求之高,却也把一个人投掷于一个不分男女老幼、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让一个从不谙世的小年轻在里面摸爬滚打。尽管自己从未真正踏入咨询的行列,但有机会到保险公司走了一趟。一年来的习得绝非只言片语可以解说。

至到今天或许还有人会认为,到学校——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种逃避。在很多人看来,学校的清幽是社会上任何单位都遥不可及的,然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存在,学校显得是那么的“单纯”。曾几何时,这种“单纯”也开始悄然褪去,被涂上的却是另外一种色彩。前几日去某高校看望一个朋友,从其得知两个消息:一、开学来了一师妹,读着读着就变成师母了;二、都成老太婆的教授居然想找个情妇,年轻的小伙子自然不愿意、上点儿年纪的男人又都去找年轻小姑娘了,所以老太太教授很寂寞。如果当诸如此类的事情充斥在您的身边的时候,大学生同居一事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吗?生活在这个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度,作为这一历史阶段人群中的一员,谁没有压力?挣扎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谁又可能独善其身?压力面前,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段时间、甚至于今天,白天缄口不言、努力工作的日本人晚上到了酒吧、夜店,却又成了那副“嘴脸”;压力面前,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欧洲城镇化后的一个阶段会出现暴动、甚至于“反城镇化”。当一个又一个的大学老师、博士、甚至于其他年级的学生,选择从大学的楼顶飘然落地的时候,您还能轻言大学里面没压力或压力小吗?今天,当我看到保安再度把大楼封起、保洁人员在清洗地上的斑斑血迹、尤其是听到同学谈论的时候,很快也意识到:一个生命从此彻底的抛弃了这块曾养育他的土地和善待过、爱过他的亲人、朋友。留下却也不过是活着的人们短暂议论。这里不乏心理研究者,也不乏先进的心理实验设备,更不乏研究对象,却鲜有人来关心这个群体。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触目惊心的,在很多人看来不过一笑料,即便是所谓的专家、“未来专家”也不乏漠然。清晰的记得中午我还在看一个关于“如何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灵魂的存在、轮回”的看似荒谬的命题,但此时此刻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无需证明的真实命题。因为如此以来,不管肉体如何,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灵魂,将会始终存在。

当国内高校普遍开始提高博士毕业要求之际,不晓得他们在设定这些标准之时是否想过:有些老师、甚至于教授一辈子都未曾问鼎,在国际有些顶级期刊发文周期都要超过国内博士的培养年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提出这种质疑,绝非自我信心不足。因为对于一个曾在保险公司工作过、尤其是从个险那种暗无天日的地方挣扎过来的人来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学术研究,有时候单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依佛法来讲,也要讲究一种“悟性”。在这个世上,从来不乏不“悟”之人。对于有些人来说,“大彻大悟”之际更是与“死期将至”同期。所以,佛法有“顿悟”之说;故,方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机缘巧合,学术研究也讲究一个“悟”字。但凡有所“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成果;但凡“大彻大悟”之人,就很可能摘得“大师”的头衔;始终不能“领悟”的,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不归路”。这里没有“笨”、“聪明”之说!大千世界,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一直在努力的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了,有些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寻找、却未曾找到。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未免显得有些悲观。人生,不过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切记:在未铸成大错之前,莫要主动伸手触及“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