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世界各大银行及预测机构频频释放中国经济“硬着陆”、“暗刺激”等看空论调,并调低GDP预期。但眼下,8月经济数据一发布,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等又相继对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调高至7.7%和7.6%。
宏观数据趋好,中国经济似有复苏态势。从数据看来,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4,增速创出一年多来的新高;8月13.4的消费增速也是今年最高的;从投资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61。但是,仅凭8月的指标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已形成明显的企稳回升趋势,李克强在达沃斯伦达所提“第二季”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论证。因此,如果此时要为中国经济的短期趋好而欢呼,还为时尚早。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而是使出一连串的改革“组合拳”,在7月份时更给出了多轮支持政策,如刺激铁路融资,加大市政建设投资、环保建设等,被称其为“微刺激”。这些温和措施削减了小企业税负、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发展。
但是,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微刺激”实际上是一个幌子,其推动力是一系列新的基建项目和各大国有控股银行慷慨的信贷额度,这与中国以往的刺激增长方式雷同,即信贷和投资拉动。这种刺激措施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会产生更难解决的长期问题。
而PPI数据也仍然透露出了一些不能让人放心的信号。PPI的运行趋势应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基本保持一致,但现在两者却是分离状态,目前推动CPI出现上涨的因素集中表现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而非工业产品,这种农村和城市、食品和非食品所表现出的价格分野,突出地表明尽管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物价结构并未理顺,这反映出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另一个现象是实体经济没有乐观的复苏迹象。无论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萎靡状态都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实体经济发展并不缺钱,缺的是可盈利的投资机会,能投资的地方不能赚钱,能赚钱的地方却不能投资。更有大批企业因融资环境严酷、地方赋税太重、成本大涨等原因不是想关门就是想撤离。实体企业经营不好,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从何而来?简单的数据统计能全面说明这些问题吗?
针对现实经济,中国政府为保增长而加强了投资政策,但很多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和长期问题并非靠保增长的刺激就能解决。很显然,目前中国的这种经济结构并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眼下最重要的是维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上。
宏观数据趋好 欢呼还为时尚早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