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讲述 2011年5月讲于四川龙江书院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第一手资料是《论语》。以前冯老师在毓秀苑宾馆花了一年的时间,从头至尾讲过了一次《论语》,当然,在座的很多朋友到书院很晚,大多数都没听过。不过,现在讲《论语》的人也多,也有各种各样的讲法,大家也或多或少看过。所以,这次我想通过这个系列,把《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梳理一遍,按照人物单独成篇地来讲。比如孔子、颜回、子贡、子路等等,把其中主要的人物逐个来讲一遍,给大家一个整体的印象。
我们的讲法可以灵活一点,毕竟《论语》这部经典,都是一些很短的语录式的东西、片段性的描述。如果从头到尾地讲,听众会觉得中间缺少线索,跳跃性太大,而以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作为线索,讲起来就能活泼一点,听起来也不累。
半部论语治天下
西方人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论语》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以及孔子和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的言行。从《论语》中,还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况。只看《大学》、《中庸》,是不能够了解到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状况的,不能了解他们师徒之间的问学,而《论语》给我们这些方面很感性的认识,让我们了解到了儒家成天“子曰”、“子曰”,这个活生生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到底如何?他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头号伟人?总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确是特别重要。
这次课先讲孔子。我先把一些要讲的相关资料和《论语》原文选摘汇编了一下,现在发给大家。我们看下面引用的第一条资料: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这一段的主人公是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普。为什么选这一条呢?因为它跟《论语》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人觉得赵普这个人不靠谱,没有学问。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说宋太祖乾德年间,国家终于安定下来了,逐渐进入到一个良好的上升轨迹之中。这时赵普任宰相,他要拍一下皇帝的马屁,就说,太祖爷啊,咱们国家治理得这么好,跟您起的这个年号有关哦!乾德嘛,即乾卦之德,乾卦具有元亨利贞四德,这个年号取得特别好,所以国家也能够治理得这样好。这马屁拍得很好,皇帝听了也很舒服。这时候,有个翰林学士叫卢多逊,估计平时就有点看赵普不顺眼,俩人有些顶牛,就在旁边不痛不痒地说了一句,太祖爷啊,前蜀灭亡时候,年号也是乾德哦!
宋太祖一听,面子下不去了,就叫赵普到跟前来。赵匡胤上朝的时候,随时都带着一柄柱斧,如果臣子有什么过错,往往拉过来就用柱斧痛打一顿。赵普战战兢兢地过去,以为这一顿柱斧之难逃不过了,谁知皇帝临时改变了主意,拿起案上的毛笔,就在赵普脸上身上一顿画,完了以后恨恨地说:“宰相要用读书人!”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这里引的这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赵普这个人没有什么学问,却居然在大宋开国之初当宰相,而且还成为一代名相。其主要的学问,就是得益于半部《论语》。以前我们书院的“当家师”赵军,就自称“半部居士”,也是来源于赵普的这个典故吧。
“赵普再相”,就是他第二次当宰相的时候,很多人就在背后说他的风凉话,赵普这个山东人啊,头脑一根筋的,没有什么学问,也就是能读读《论语》而已。后来,宋太宗就问赵普,你是不是像人们议论的这样,只能读一部《论语》啊?赵普对此也不隐瞒,他很大方地说,我一辈子的得力处,确实就是《论语》而已——“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以前我就是靠半部《论语》,辅助太祖爷平定天下,今天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就用另外半部《论语》吧!
所以,后来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来源于这里。在后世中国人的心目中,《论语》的地位确实非常高。当然,无论说到《论语》还是孔子,在当下的中国也都是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