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以“超级大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大部分信息都与“中国”相关。铺天盖地的预言,几乎要让中国飘飘欲仙了。但结合中国目前的形势,显然还未达到超级大国的标准。且不论这些过度的炒作有何意图,然一个事实却不需论证,即:中国是一个大国。
历史上,中国历经数千年屹立不倒,即使受到近现代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也没有被肢解。这个坚强的躯干在浴血奋战中、在不断努力下,走向了崛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两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共十八大前后,外界对中国未来会如何与世界相处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于2009年出版了《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引起西方学术圈的关注,目前正在准备第二版。而现任伦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史教授的文安立,也于去年8月份出版了《不安的帝国:175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书,在这样的当口,又如一粒石子投入到水中,激起了千层浪。
从这些见解中,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出现一些好的迹象,开始把意识形态放到一边,以新的清晰思路描述中国,不少学术文章的“政治正确”不见了,把中国当成遥远异国的解读也消失了。这透露出他们真正密切关注中国要如何当好大国。这也是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和平外交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强调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中国在东亚区域推行的外交政策不是很成功,与邓小平时期定下的“团结邻邦,才能促进发展”的总体方针有一定退步。当然现在的问题也不全是中国的错,周围的国家自身也有问题。但是中国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有维持稳定减少敌对的责任。
而中国也需要明白,这样的目的不是为了顾惜邻国的利益,恰恰是为了自身和人民。其实,中国对东南亚的国家、韩国、甚至是日本的依赖,与他们对中国的依赖一样多,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其它国家的发展。如果过多地强调对抗,而不是合作,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健康的,也不是持续的。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本地区其他国家所处的地位都要高,是时候展现其合作精神与大国胸怀了。而如果中国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大国,能够管理地区事务,就该该明白胡萝卜总比大棒更管用,因此诱使其他国家和中国合作比用武力威胁更有效。
与之同时,伴随国力增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中国今后五年的外交政策将决定今后五十年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因为这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迅速崛起,占据更高的地位,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时期。如此,中国新一届领导者们,需要试着去理解其他国家的立场,寻找共同接受的解决方案,并要阐明自己的战略利益,不过度夸大国防安全的需要,否则容易激化矛盾。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纵观中国历史,影响当代中国世界观和行事方式的因素有三个,并在持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这三个因素是:
其一是公平正义。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近代中国遭遇了国外很多不公正的对待,这是与19世纪以后新的国际秩序背道而驰的。国际秩序规则是为每一个人所制定的,但西方社会自己并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这让中国人感觉很失望,继而奋起为自己遭遇的不公正的对待而战。
其二是规则和传统。回头看5000年或者3000年的中国历史,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有一种对组织或者说是等级的强烈要求。在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里,人们被同样的目标凝聚在一起,并接受其中的规范。这种规则和传统包括一种对正确性的看法和组织的观念,而组织往往是等级森严的统治管理,但也不乏权利和责任的分化。这种惯性,使得他们认为世界也应是这样的格局。
其三是自我中心的思想。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并在东南亚、日本以及中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需要注意,这里所致的中心地位是文化意义上的,不针对政治与国际事务,也不是强调要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仅从在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而言,中国是占据中心地位的。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即集中在东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也即中国的周围地区。这样的倾向显然有其历史渊源,而中国在参与国际社会的时候按照一套固定的规则,也体现了相应的外交政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平和正义这一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公平和正义有时意味着不同的政治主张,这就很难达成共同意见。这反映在南海与钓鱼岛问题上,就是在坚持自己主张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立场。
行事方式的延续性
作为一个大国,其一言一行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中国要塑造怎样的大国形象,主要取决于现在到今后的五至十年的做法。这将是一个决定性阶段,也是外国对于中国此后作为超级大国的看法的形成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注重强调同别国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而不是军事和武力。虽然在清朝时期,当这种交流不起作用的时候,中国也曾考虑过诉诸武力,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中国的传统观念依然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取得自身利益。而且即使中国成为超级大国,这种观念和行事方式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为什么会怎样?自然与中国深厚的历史渊源有关。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很重要,因为它在为今后定下了方向,而现在做的事情同样重要,这将决定以后的发展轨迹。比如,美国和中国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他们的行事方式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但还需要不断提高外交手段,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中国在过去不是插手了他国的内政,而是相反在一些大事上面管得不够。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态度往往是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赞同中国说的话,但这仅是赞不赞同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要把话讲得清楚明白。不确定性的东西会让人不安,尤其是当一个国家在迅速发展的时候,别人会担心你的下一步是否会损害其利益。这如同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的人总是讨人喜欢的。
对于这颗冉冉升起的巨星,中国现在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似乎与之不相称。但其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减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其经济模式的转变业已在中国国内达成共识,并不影响其在世界上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从政治经济双方面来看,中国在努力塑造一个大国该有的形象,或许这很难,但的确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