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打破行业垄断,实现人民选举,是十八后党和国家的选择


坚持科学发展,打破行业垄断,实现人民选举,是十八后党和国家的选择

                                  

 

汪林海(《亚洲经济评论》主编)

 

中共十八大报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建国60年和建党90年的经验教训,是全国人民和全党同志今后很长时间的行动指南。报告对澄清人民和党内同志一些模糊的认识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不能拘泥于某一种主义

《报告》不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非常正确的和必要的。

首先,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要求我们对不同主义一视同仁,凡是科学的、对人民有利的主义,我们就要坚持。凡是不科学的、对人民有害的主义,我们就应该反对,而不是拘泥于某种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理论。纵观《资本论》全书,从当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重大缺陷和错误比比皆是。例如,在论述剩余价值论时,马克思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企业家。而事实上,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劳动才重要性和普通劳动者一样重要。没有企业家创办手机公司,就根本不存在生产手机的劳动。

再次,有许多主义比马克思主义更科学,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利益。150年来,人类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创造许多成果。当前,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截然不同,但是比马克思主义更加科学、更加对人民有利的主义有很多。主义也是不断发展,新陈代谢的,100年前看似正确的主义,100年以后就可能发现存在问题,需要用新的主义来取代。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我们不拘泥于某种主义,需要我们勇于学习、探索更科学、更有利于人民的主义,并用于指导实践。

二、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社会主义

《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也能实现社会主义。

首先,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这都属于分配的范围,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分配主要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其次,目前的公有制经济损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目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能源、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公有制企业,员工劳动付出少,获得的报酬却高出其它企业员工很多倍,这显然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二,是发展生产力。目前的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发展速度都不如非公有制企业,只要是非垄断行业,相对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往往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

再次,私有制与社会主义不矛盾。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这都属于分配的范围。只要我们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和劳动保护政策,促使企业的增加值在工人、企业家、资本家等之间合理分配,私有制的模式下也能实现社会主义。

目前的我国,公有制企业要么在竞争性行业由于生产力落后,被其他所有制企业挤跨,要么居于垄断地位损害社会主义,不能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相反,私人经济在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却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经济成分。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抛弃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这个错误思想,打破国有企业对部分行业的垄断,开放电力、通信、金融、铁路、国防等各行各业给私人企业,努力减少这些行业垄断国有企业造成的分配不公,促进这些行业的竞争和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分配,确保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要实现人民选举

《报告》提出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后政治体制改的方向之一,就是实现人民选举。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实现人民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分配方法。而决定社会财富分配方法的是法律制定机构、政府的产生方式,是政治制度。由人民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才可能制定保障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法律。由人民一人一票产生的政府,才会采取强制行动保障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实现。没有一人一票的民主选择,就不可能由按老分配和共同富裕,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其次,当前人民选举权迫切需要改善。选举是先“选”后“举”,先从多个候选人中选择,后确定人选。选举权的实现,首先要求有多个候选人。只有一个候选人并不是选举,而是表决。建国已经60余年,目前实现选举的,还只有村级干部。更高层的干部只是实现了表决,没有实现选举。

今后,我们要逐步改善人民的选举权。在县级和县级市以下逐步实现县长、市长直接选举,选举时要有2个以上候选人。在地市以上,实现间接选举,由人民代表在多个候选人中间选择一个人选。政党提名时要提名多个,而不是一个。可以把市委常委都提名为市长候选人,省委常委都提名为省长候选人,由人民代表来选择市长和省长。

四、多党制是发展潮流和历史必然,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报告》提到加强多党合作。多党制度是历史必然,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多社会主义多党制。

首先,多党制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多党制下,各个政党会以更低税收、更多政府服务来竞争人民的选票,从而降低政府税收、提高政府服务量,从而保证公务人员的收入和劳动付出情况,与非政府部门相同,这就保证了按老分配,保证了社会主义。相反,一党制下,由于不存在竞争,从而会导致政府税收高、服务少,导致政府部门人员收入高、劳动少,这就违反了按劳分配,违反了社会主义。

其次,多党制是人类社会大势所趋。不管西方,还是东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多党制,而且多党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即便是华人国家和地区,不考虑中国大陆,也有一半是多党制。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0年来,多党制国家从无到有,越来越多。

其次,目前地方政府高收入、效率低和腐败现象严重,跟我们长期实施一党制有很大关系。目前一党制下,人民群众无法让效率低、收入高、腐败的地方政府下台,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地方政府高收入、低效率和腐败现象。而实现多党制,那些效率低、收入高、腐败的地方政府,将会被人民抛弃,不会有机会组建政府。

当前,越来越多的党内同志,越来越多的群众支持多党制,反对一党制。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一党制的不足,看到了多党制的好处。

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多党制,组建多个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党,让人民在几个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党中间做出选择,也让这几个政党互相竞争,从而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就像让老百姓打手机,可以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间选择,从而提高电信服务的水平。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进步。全国人民和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民主、自由、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尤其是全党同志,一定要抛弃政党本身的立场,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文明成果,为建设新型国家而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