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业内外对楼市调控的猜测很多。从各种迹象分析,2013年楼市调控仍将继续,而调控方式则会适当微调,其路径已日趋清晰。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强调,要坚持楼市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2012年3月,全国两会又再次强调,要抑制楼市投机、投资性需求,进一步促进房价合理回归。2012年7月,针对当年5月份以来房地产价格环比上涨现象,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坚决防止房价反弹。
然而,这一份坚定与坚持却在近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去年年底楼市出现成交量、成交价格双双“翘尾”的大背景下,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却不再强调。
2012年12月25日,住建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强调继续严格实施限购等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政策措施,对地方放松调控而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将进行约谈并问责。2013年1月11日,国土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要求保障房用地提前单独报批、应保尽保,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确保不低于过去5年年均实际供应,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一提法在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两大部委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悄然消失,预示着房地产调控路径已悄然生变。
房地产调控,住建部和国土部的侧重点也已渐趋明晰,住建部侧重于调控需求端,重中之重在于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国土部侧重于调控供应端,重中之重在于确保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
然而,房地产形式是产业,本质却是金融。中国金融政策当前的最大威胁,在于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延续背景下,正遭受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冲击。
M2/GDP比率畸高,是中国房价屡调屡涨的症结所在。M2/GDP比率畸高背后,是人民币的超发;人民币超发背后,是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背后,是源源不断的贸易顺差;源源不断贸易顺差背后,则是不惜血本的外向型发展战略。
200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为2864亿美元,而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31万亿美元。短短的10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超过10倍。
在中国大力倡导外向型经济之时,正是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日益提高,美元毫无悬念步入持续贬值通道之际。债券之王、美国PIMCO基金创始人格罗斯曾一针见血指出:“美元贬值根本就是美国政府的计划。”前不久,中国有学者担忧,10年后中国3万亿美元储备或不值3000亿。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从货币发展史角度看,却并非无稽之谈。我们以牺牲环境、资源,甚至人民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挣得的源源不断的海量外汇,一方面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造成人民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包括房价的屡调屡涨,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日益缩水的巨大损失。
房价是反映楼市供求关系的“浪花”。而房价屡调屡涨所反映的,则是整个宏观经济“海洋”下所潜藏的“暗礁”。在房地产调控中,调控房价无非是扬汤止沸,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才是釜底抽薪。
因此,在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提法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的悄然放松,恰恰相反,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不但没有放松,反而被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进行。
调控路径悄然生变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