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弟子规》(1)


 
     史幼波/主讲

  (2012101日于广东六祖寺)
  
  
  非常感谢大家,感恩大和尚,感恩咱们六祖寺的各位法师,感恩今天到场的各位老菩萨、小菩萨!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欢聚一堂,是因为这个寄名三宝的活动。这个活动真的非常好、非常令人赞叹!可以说是把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在今天重新接续起来、传承起来了。传统文化为什么叫做传统?就是因为代代相传。如果到这里来的只是一个一个的老菩萨、老居士,没有这么多年轻的大菩萨,没有这些活泼可爱的小菩萨,那么这个传统就非常危险了,这个不下去了。
    
  六祖寺是禅宗道场,禅宗讲的是心灯相传。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样的,佛法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管是佛的心,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心,乃至于一切众生的心,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在根本上没有差别。但为什么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呢?就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心,被太多世俗的贪、嗔、痴、慢、疑,被这些染污了,被这些东西遮蔽住了。如果通过自己的学修,把这些染污去除,把这些遮蔽的东西揭开,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和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那么,怎么去揭开我们心上的层层遮蔽呢?就要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通过一步一步地学修,通过有次第的、脚踏实地的实践,才能够真正把我们心上的层层染污清除干净,让我们的心跟诸佛菩萨一样,能够大放光明,并且把这个大放光明的心灯,传承给子孙后代。
  
  这个风尚古已有之
  
  当然,在座的很多的老年朋友们、小朋友们,大家参加这个寄名三宝活动,很多都是刚刚进入这个传统文化的大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不太了解。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入门功课,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启蒙。
    
  这篇《弟子规》,是从清代以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最好的一篇启蒙读物,通过《弟子规》的启蒙,很多人踏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很多国学大师也好、文化大师也好、社会贤达也好,都是从学修《弟子规》开始的。
   
  《弟子规》最早的名字叫做《训蒙文》,就是教授启蒙学修传统文化的这么一篇训导文章,是清代的一位叫做李毓秀的先生的大作。这位先生看起来,在当时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名气,只是一位秀才而已。但是通过这二、三百年的流传,他的这一篇《弟子规》一直流传到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比很多当时考中了状元、考中了进士的人写的各种各样、洋洋洒洒的文章流传得更远、更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篇文章,一开篇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通篇说的都完全是中国古代圣贤的话,都是从圣典《论语》里面来的。作者把其中关于启蒙教育的思想,发挥成为这样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
   
  《论语》关于启蒙教育的思想,在《学而第一》里面就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段话,这位李秀才就把它发挥成了一篇完整的《训蒙文》。现在我们习惯把第一句话拿出来作为篇名,就叫做《弟子规》。正因为他讲的全都是圣人之意,没有加入自己所谓的发明创造,把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关于启蒙教育的理念,原原本本地传承下来了。通过这么三字一句的文体,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
    
  咱们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叫做《禅说<弟子规>》,六祖寺是禅宗的祖庭嘛,所以,在这里用禅宗的思想来认识这篇脍炙人口的蒙学名篇,非常有意义,也是理所当然的。
   
  昨天,刚接到大和尚让我来讲这个题目的任务时,我们《禅文化周刊》的周主编还在跟我开玩笑,说这个《弟子规》现在很热门啊!在学国学的人群当中影响非常大,讲《弟子规》的人也非常多,但是,还没有听见有人用来解《弟子规》的。所以史老师啊,你来讲这个《禅说<弟子规>》,那就是国内第一人啦!我听了就说,这个我可不敢当!不是我故意谦虚,因为禅解《弟子规》,禅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这个风尚是古已有之,而且行之有效。我们明代净土宗的一代大祖师——著名的蕅益大师,就专门写了一系列的禅解中国传统典籍的书,包括《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等。
    
  其实,从更早的时候开始,禅就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那么,为什么要用禅来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