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重提民主人士黄炎培和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谈,并且表示,毛泽东有关周期律的谈话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自此以后,有关“历史周期律”的文章在报刊上又多了起来。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作者却把“周期律”写成了“周期率”。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1月18日上海出版的一张读书周报上,介绍了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书名赫然是“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还有一个副题“忆父文集”。因此可料定这是黄炎培儿子写的回忆父亲的文集。但作者却将其中的“周期律”错写成了“周期率”,并且用到了书名上去。
为什么“周期率”是错的?从我们现在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可找到答案。按照这本词典的解释,“率”在读为律时,其词义是“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而“律”的词义有一条是“法律;规则”,更确切一点说是规律。按该词典的解释,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该词典进一步解释:“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这样的解释用来验证“周期率”的错很有说服力。
在窑洞对话中,黄向毛发问,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形成了一个兴亡的周期规律,中国共产党人能否摆脱这个规律?由此可见,黄炎培这里说的就是一种规律,正确的写法只能是“周期律”。而写成“周期率”,显然不合其所提问题的原意。事实上,毛泽东的回答也紧扣黄炎培提出的问题,说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人民来监督政府,能打破这个周期规律。
“周期率”这个错误的写法,最早可能出于黄炎培本人记述。他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时,参加了一批社会贤达人士对延安的参观考察,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黄炎培离开延安后即写下了一本小册子《延安归来》,详细记述了他与毛泽东的谈话,其中就有关于“周期率”的写法。但这本小册子在解放后长期未曾公开出版,在毛泽东生前和去世后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中也从未见提及此事。一直到1982年,黄炎培口述自传《八十年来》出版时,这本《延安归来》被当作附录收入,黄和毛的窑洞对谈才传播开来。但是,再版也未能纠正“周期率”这个用词错误,以至谬误流传。
对“周期率”的用词错误,早有人指出,但“周期率”的出现频率却一直没有减少,很多人对此习焉不察。黄炎培先生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出现疏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理解并且原谅他的这种疏忽不等于就应迁就这种疏忽,如果今天我们对他著作中出现的这种文字错误不加订正,这并不是对他的尊重。
“周期率”之误应予订正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