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27)——评几个重要的流行的浅化“劳动”的观点


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27)——评几个重要的流行的浅化“劳动”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社会分工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劳动”一词是对已有的众多具体的劳动的抽象概括。经典作家对劳动有过许多论述。归纳起来重要的有下列几点:
1,“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3201202]
2,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3202]“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4]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3202]
3,“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23201]“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3190]
4,“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23555]
5,“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2]
……
从经典作家的上述论述中本应较全面、系统、正确的得出:人类劳动具有主体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等区别于动物的仅仅只有生理上的能量耗费的本能活动的特征;劳动是人类在意识与思维支配下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和人类其他行为动作一样,也应有主要的三种时态……。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以及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从而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所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研究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时就只着重研究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在生产第一线大量的直接劳动者的以体力耗费为主的重复性劳动,而且把劳动看成是个人的个体性的活动,再加上在具体方法论上还不能完全摆脱牛顿等人所开创的广为流行的机械还原论的影响,使用了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去解释人类劳动。这样,就把复杂的高级的人类劳动过程简化还原成是低级的机械的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把劳动过程简单地过度地抽象为纯粹的物质运动机制,而没有深刻的看成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能量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完全忽视了人类劳动本身所包含的意识与思维的即智力的非力学的主导能动作用,特别是抹杀了人类劳动的社会性,……也就是舍象了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一些最重要特征,浅化了对劳动的认识,这是劳动价值论受到现实严峻挑战的根源之一。现实情况是现代劳动的科技、知识含量(潜劳动的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智力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也就是人类劳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因此在研究人类劳动及其在商品经济中怎样表现为商品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人们对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的认识发表了很多看法,但多集中于劳动领域的扩展与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方面,对劳动价值论中不应被舍象的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一些最重要特征的深化讨论得不多。本“话说”讨论被传统劳动价值论浅化了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的几个重要方面,论述深化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本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
一、人类劳动并不仅仅是做功的过程
牛顿经典力学的辉煌成就曾极大地鼓舞人们认识世界的信心。经典力学的方法论成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典范并取得可喜成绩。流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者和非难劳动价值论者都一样深受牛顿等人所开创的广为流行的机械还原论的影响,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高级的人类劳动还原成简单的低级的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去研究劳动,这是流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为先天不足的认知缺陷。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由简单低级的运动到复杂高级的运动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人类思维运动→人类社会运动。我们知道,客观世界的每一种高一级运动都内含有低级运动,但却不是低级运动的简单叠加。高级运动总有其特有的区别于低级运动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高级运动还原成低级运动来加以研究。我们知道,劳动是人类在意识与思维支配下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本实践活动。它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相结合的极复杂的高级运动,不能以低级运动来概括说明。恩格斯曾说过,“总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07]恩格斯还批评道:“我们为了避免找出我们的机体的某种机能所引起的变化的真实原因,于是就杜撰出某种虚假的原因,某种和这个变化相当的所谓力。……,这样,有多少不同的现象,便杜撰出多少种力。”[同上,56]从低级机械运动中所导出的“力”的概念显然后来是被人们滥用了。例如劳动力、体力、脑力、智力、等等正是这样被用来描述劳动得以进行的“力”的表现。马克思就认为,“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1915]“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23194]“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2360]。但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常与智力混用)指的各是什么?它们的生理学意义上耗费分别指的是什么?之间有什么关系?经典作家并没有交代。后人多认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学意义上耗费就是人体的生物化学能量的转换与支出。这种错误认识的具体表现就是认为可以用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耗费的劳动量。这就把复杂的人类劳动过程简化还原成只是机械的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过度地抽象为只是纯粹的物质运动机制,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力耗费,完全忽视人类劳动中的意识与思维的即智力的非力学的信息主导能动作用。我们知道,意识与思维使人能够用从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说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就是要突出人类意识与思维的主导能动作用,诸如劳动的目标明确,方案可行,手段,材料齐备,工作程序正确,合理,经济……如果没有了这些有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以及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智力的主导而进行的活动,那只能算是动物性的本能活动或人力的盲目耗费,不能称之为劳动。但是,对于智力作用的衡量却是很难操作的,不少人就舍本逐末简单地把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称之为劳动,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过度抽象成和动物的本能活动一样耗费能量,劳动价值论被浅化为耗费劳动价值论了。
马克思设定简单劳动这一特殊前提就是机械还原论的认知方法的一个例证。简单劳动是指:“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235758]这是完全忽视劳动中的意识与思维的主导能动作用并简单地把“没有任何专长的”仅仅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称之为劳动的典型表述。人类意识与思维是人类大脑的功能。它决定了不同的个人之间劳动能力的差别。突出意识与思维的主导能动作用,就是突出人脑(有别于动物脑)这种劳动器官的主导能动作用。通常说人脑有四大功能:感觉功能(接受外部世界各种信息);存储功能(收集、整理接收到的信息);分类、组合与判断功能(评价和处理所收到的信息);抽象创造功能(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结合起来,提炼、升华、创造出新的成果)。这四大功能的主导能动作用就是人类智力的本质。极其简单的例子是:四肢等生理劳动器官有缺陷的残疾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就可借助人工劳动器官进行劳动;相反的,大脑有残疾的先天痴呆患者,四肢发达而有蛮力,却无法进行正常的劳动。经典作家注意到了意识与思维的主导能动作用,诸如:“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因此,劳动不仅只是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有人类智力的调控过程。人类劳动能力中的智力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人类在从事具体的劳动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首先运用智力观念地产生一种方案。它既是劳动所追求的目标,又是整个劳动时间内一切活动的准绳,同时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始终要以智力的统帅与指挥,来使身体内外的各种劳动器官的活动服从于劳动的目的。可以说,脱离了智力主导的单纯人“力”耗费与劳动毫不相干。虽然人的大脑的活动必须借助人体其他劳动器官及其力量或其他自然力才能对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改变其形态,但它毕竟是起主导作用的,可是在流行的劳动价值论中并没有体现出智力的这种主导的作用。
二、人类劳动能力中的智力(脑力)和体力是不可分离的发挥作用
人类的劳动能力就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正确指出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有机结合的统一发挥作用的。但智力的内涵丝毫没有力学中的“力”的因素,它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它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但又不等同于知识和实践。它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401]所以人的劳动能力有别于其他自然力,它是受意识控制的力。人们还常误认为劳动能力只是属于个体的,劳动是个体孤立的活动。实际上人的劳动能力中只有体力组分才是属于个体的,并深受遗传影响且差别与变化不大;而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并有不断继承与积累的性质,它还是决定各个人之间劳动能力差别的主要因素,而且是个人与社会能够获得愈积愈多的剩余劳动的主要源泉。智力还能以冻结状态的潜劳动形式附着在其他载体,例如文字和机器设备上而在未来发挥巨大作用。因此智力组分的作用不完全属于个体而极具社会性,且愈积愈多。正是因为自古至今的人类智力的不断继承与积累所提供的巨量剩余劳动,人类如今才具有了呼风唤雨般的创造力量。因此,表现为商品价值的人类劳动不仅仅是直接劳动者个体孤立的即时行为,它更是历史的,社会的,系统的,整体的行为。因为忽视智力组分的这种性质,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只有现在与过去两种时态的劳动概念。
主流观点忽视智力的上述特点就会把它和体力错误地看成是同质的可通约的量,因此才不断有人谈论人的劳动中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比重问题,诸如“不同种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在劳动总支出中的比重大不相同。”[刘绮菲主编:《脑力劳动计量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7]这是不科学的说法。体力与脑力是不同质不可通约的“力”,而且单个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都是有机结合的统一发挥作用的,根本不可能分别计量出劳动中的体力、脑力“耗费”各是多少。对于单个人的劳动来说,不能说他的脑力劳动占多少,体力劳动占多少(这仍是受机械还原论影响的说法)。马克思说:“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23203]这表明劳动是指人整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身体某个劳动器官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习俗将人类劳动机械地区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不科学的,因为并不存在分立的只使用体力或只使用脑力的劳动。通常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区分的习俗说法应该正确地理解为只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所运用身体劳动器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而且这只有从劳动者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说整个社会中多用脑工作的脑力型劳动者和多用四肢工作的体力型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如何不同,但这绝不是指什么分立的脑力或体力的劳动“耗费”量的比例不同。对单个的所谓的脑力型劳动者或所谓的体力型劳动者的劳动来说,都同样要同时运用智力与体力。运用大脑和运用四肢等肌体的劳动最初是,如今仍然是普遍融合在单个劳动者身上。相对独立的以体力输出为主的劳动与以脑力输出为主的劳动的社会分工是出现在奴隶社会。这是由于人类的智力不断增长,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有了剩余,奴隶主强迫奴隶从事主要运用四肢等肌体的重复性的体力型劳动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物质生活需要,奴隶主就有可能进行主要运用大脑的管理、研究、艺术等方面的劳动。这使得整个人类劳动有可能在以脑力型劳动相对独立发展的作用下得到较快推进。由于人类信息传播的作用,先人的认识与创造成果代代相传,而后人又在前人基础上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使人类的潜劳动或剩余劳动得到高速积累,它有效地降低活劳动中体力“耗费”的强度和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全社会总劳动中不断以潜劳动及脑力的作用替代活劳动及体力作用,此长彼消,这使得人类劳动的知识性、继承性、整体性、社会性等等越来越显著,全社会的剩余劳动越积越多。
三、用自然尺度的劳动时间计量劳动量是不科学的
正因为流行的劳动价值论把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浅化为只是机械的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浅化为耗费劳动价值论,他们就把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这一原理简化还原成只是生产起点形态的劳动耗费量的交换与补偿,将智力的非力学的信息主导作用排除在交换之外了。这样,计量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即所谓劳动量),就浅化成只是单方面计量生产起点形态的劳动耗费量(并且错误地用自然尺度劳动时间表示),而不管这种耗费所产生的成果(效用)如何。实际上商品交换的应是有效劳动。[有效劳动价值论。《江汉论坛》,20002)。58]此外,流行的认为劳动耗费量是可以用自然尺度劳动时间计量的量,这其实只是在生产力低下简单的小商品生产阶段,以人的机体和简单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资料和以人的身体力量为动力的个体性的简单劳动中所形成的单方面的粗糙概念。这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农民相当准确地知道,要制造他换来的物品,需要多少劳动时间。村里的铁匠和车匠就在他眼前干活;裁缝和鞋匠也是这样。”[251016]在上述那些简单劳动中,人们认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组成因素中主要的是体力因素,智力因素的作用常被忽略不计,不把它作为劳动交换的内容来计较。又因为不同劳动者之间的体力没有太大的有意义差别,因而勉强可以用劳动的自然尺度持续时间相对地、单方面的粗略地表示劳动的耗费量。但是只要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在劳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就不能忽略智力因素的作用。不过,对于智力的“耗费”究竟真正指的是何物以及如何计量则是说不清楚的。在目前对于人类智力和思维规律尚未完全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想要对智力主导下的劳动作出准确的描述和计量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每一个产品都是“总体工人”各个“器官”共同劳动的“社会产品”,作为“总体工人”各个“器官”的劳动在时空距离上又是很大的,其所包含的劳动量更是无法具体计量的。流行的所依据价值转移的机械加和方法,还忽视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产生的系统效应的贡献,因而是不完善的。马克思已感受到了劳动的整体与系统的效应:“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23362]再则,在广泛使用的先进生产资料中,还荷载着巨量难以计量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不过,最为关键的是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有关的劳动量并非是单方面的生产商品的起点形态的劳动耗费量,而是指包含在商品中经过社会评价后的终点形态的社会劳动量,这是根本无法在交换前单方面事先计量的有效劳动量。它只能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交换过程决定,即表现为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抽象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江汉论坛》,20072)。2731]
人类劳动有二个方面特征:一,劳动作为劳动能“力”受控的使用过程来说,它具有能量的消耗性;二,劳动作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又具有创造出某种新效用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对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总的评价,应该要能够全面的概括出劳动的二个方面的特征。但是,以往主流观点仅仅为了能够简单统一计量与比较,就摒弃劳动的创造性所创造出的新效用的作用,单方面地以劳动的能量消耗性来说明商品交换中的劳动交换。这种片面性必然不能圆满解释经济现实与预测经济发展。因此,只计量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认为劳动量都可以用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单方面计量的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况且影响自然尺度劳动时间的长短的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迄今为止,那种试图计量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各是多少的各种努力仍然是深受机械还原论的影响。能计量的其实只是劳动成果。此外,劳动的计量除了时间外,还要考虑劳动的强度、危险度、复杂度、熟练度、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劳动的社会有效性。实际上,最为关键的是和力学中用受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来衡量力的作用大小一样,要计算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大小,应以人类劳动的有用效果作为计量商品中所包含劳动量的依据,这才是更为科学合理的。因此,仅仅用自然尺度的劳动时间单方面计量劳动量并据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四、忽视了将来时态的劳动以及潜劳动[详见“话说”(3)、(26]
综上所述,劳动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有机统一的交换过程,是劳动者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等)和自身的能力(体力+智力)以及自然力来认识、利用或改造自然,以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产品的活动。它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活动,具有下列七个最一般的本质特征:
1、人的意识在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劳动是劳动者运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等)和自身的能力(体力+智力)以及自然力来认识、利用或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不仅仅只是“力”的消耗;
3、劳动是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产品的活动;
4、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必然要和前人、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在纵的方向上表现为继承的关系;在横的方向上表现为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劳动过程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活动;
5、每一代人的劳动总是在人类已经积累的文明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劳动成果或产品已成为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劳动及其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6、要计量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7、劳动有三种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