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市幸存者


  国内A股市场连年低迷,“靠天吃饭”的股市投资人更都是深刻体会“世态炎凉、市场冷暖”。

  投资人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往往把扭亏为盈的希望寄托在跟随“正确的专家”操作上。因此,一些“股市百战百胜攻略”之类的书籍依然畅销,“股市实操全告诉你”之类的培训班仍然门庭若市。大批长期活跃的“知名股评人士”,都懂得华丽转身后充分利用其名气,写书、办培训、开讲座、卖软件而财源广进。

  不可否认,极少数的股市投资“达人”曾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回报,也有个别的投资大师的业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显著跑赢市场(如不可复制的“王亚伟”),然而这些成功的模式既是可遇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也往往无法复制。然而,我们跟随而动,不成功却是大概率事件。为何我们感觉的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统计学里将这类因结果导致错误认知的情况,称为“幸存者偏差”。

  如何更好地了解“幸存者偏差”?让我们看一段历史故事吧: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德国防空炮火令美英空军损失惨重,国防部找来飞机专家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以便对飞机进行改进。专家们检查了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发现所有飞机的机腹都伤痕累累,于是专家们建议,机腹非常容易受到防空炮火攻击,应该加强机腹的防护。但真实的情况是,须改进和加强对机翼的防护。因为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机翼都完好无损,这说明,被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而仅仅被击中机腹的飞机都返航了,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

  市场中的“幸存者偏差”现象俯首可拾。例如,从回报数据看,私募基金(国内版的对冲基金)的表现多好于市场。那是因为,私募基金一旦表现不好,多面临清盘命运,无法参与统计了,因此统计样本中的数据都是“幸存者”的,是以偏盖全了。

  幸存者偏差让我们只看见了成功者,并因此对股市机遇形成一种偏陂的看法;其实极端成功的例子背后往往是运气使然;人们的一些心理上的天性(往往过度自信)导致无法按概率的指引而正确行动,从而热衷于追逐小概率事件,尽管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百人参与则有九十九亏,却偏偏认为自己就是那天才又幸运的1%。

  过度的自信往往会导致过度操作,尽管事实已告诉我们,不论是普通小散户、或是机构投资者、又或是专业投资人(如知名股评人士、经济学家),都难以通过短期在股票市场的操作而致富。长此以往频繁进行短线的买卖操作更实际上就是参加一场赌局般的“负和游戏”,绝大多数的结局都不太理想。

  看一看以下数据您就会明白: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10月21日,A股一共有789家上市公司完成首发融资,实际募集资金达1.05万亿元。与此同时,同期581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再融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再融资6436亿元。近四年下来,融资从A股市场拿走1.69万亿元。

  不是有上市公司的分红吗? 我们还是看数据好了: 根据同样的数据来源,去年上市公司通过IPO、增发、配股共融资9865.09亿元,但分红总额却只有762亿元,占比还不到8%。

  还有,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1月到2011年11月,深沪两市成交金额达1740356.88亿,即便按0.15%的佣金算,券商近4年从A股市场抽走的金额也高达2610.53亿元。而印花税方面,2008全年征收的印花税仍高达979.16亿元。2009当年完成印花税征收额为510.47亿元;2010市印花税征收额仍达544.17亿元;2011前三季度,尽管市场表现仍不理想,但印花税金额仍达370.95亿元。

  如果说,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可能大多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为投资者带来将来更好的回报(善意的假设)。那么后两项(佣金和印花税)是真金白银永久性地离开股市了。

  显然市场中的资金入不敷出,如何应对?看来唯一应对的办法就是合理配置好投资资产,并最大限度减少操作以节省交易费用。在股票这一资产类别,最有效的笨办法是:

  在每一个周期(长达数年)只做两轮操作:在市场持续低迷到人气涣散、大众悲观、估值偏低之时买入,然后耐心持有到人气高涨、市场乐观、估值偏高时卖出。然后,作壁静观至下一轮周期……

  有人一定会说:如此简单的方法,谁不会?

  方法是简单,然而知易行难!人性使然。大部分投资者为了使“投资收益最大化”还是会频繁操作的(只不过结果几乎是适得其反而已)。

  能战胜过度自信的人性弱点,才会使投资者更有机会成为股市投资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