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新能源汽车神坛的比亚迪


王海林:走下新能源汽车神坛的比亚迪
比亚迪,曾经承载无数光环的企业,连股神巴菲特都看走了眼。2008年9月27日,巴菲特以一股1.03美元的价格,通过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成为比亚迪第二大股东。2009年比亚迪的股价曾经高达88.4元,随后一路下滑。2012年国庆节前,比亚迪遭遇滑铁卢,9月25日,遭到里昂证券大力唱衰,里昂证券在报告中将比亚迪目标价狂劈94%至仅0.41港元,短短两天,比亚迪股价累计下跌达12 .5%,市值缩水超过15亿港元。里昂证券的报告虽然存在看空过了头的严重失误,但是指出了比亚迪的行业前景不妙,这一点报告说中了。
巴菲特不愧为一个投资老手,他精准地选择了购买股票的时间点,金融危机过后的9月27日,正是全球股市狂跌的时候,他抄了底,但是没有抄到一只好股票。以当时的抄底时机,即使到现在不卖,仍然翻了3-4倍的股票比比皆是。
巴菲特之所以看走眼,是因为他违背了自己一直坚守的选股原则,第一,他只投资传统产业,不投资高科技企业;第二,他只挑选职业经理人非常稳定的企业。以他所要求的这两点,在比亚迪身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最近,比亚迪的核心管理层已卖完手中的股票离开企业,本文不讨论管理层的问题,只谈比亚迪行业本身。
巴菲特当初看中比亚迪,不是因为比亚迪是著名的电子代工企业,而是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金融危机过后,新能源汽车从冷门变成了热门,全世界的政府和汽车企业都在为新能源汽车鼓与呼,新能源汽车成了曝光率最高的行业,似乎是天上掉下了馅饼,谁抢到了新能源汽车,谁就抢到了汽车行业的金矿。
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新能源汽车看似进入到一个“起飞”的年代,正是因为这两点,巴菲特选择了比亚迪。在巴菲特眼中,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正在以高科技的新能源汽车开拓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巴菲特准备借助比亚迪开启一个汽车产业的大未来,可是,他错了。
新能源汽车就如同一株盛开的牡丹,虽然华丽一时,可是花期终究不会太长。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很美,却只能在展台上观赏,在二三年的时间内,博得了无数的眼球和政府补助之后,当真的要面对市场的时候,才露出了它本无市场的真面目,终于走下了神坛。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无市场,因为它不具备市场的属性,既不方便,又不经济,还不安全,是个“三无”产品。
以电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需要4至5个小时,而传统汽车加一次汽油只要4至5分钟。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能走100至150公里,传统汽车加一次油能走500至600公里。开电动汽车每天都得提心吊胆,担心在路上没有电,也担心电池突然断电。如果恰好没有电了,还得推着走。充电的地方也很成问题,电桩暂时就别想了,能找个插座就不错了,要么同物业管理人员商量一下拉一根电线,要么开到自己楼下充电。有人说,我像电动车一样每天拧着蓄电池回家充电,可是汽车蓄电池最轻的也有600斤,能拿得动吗?如此的不方便,会有市场吗?
价格上,使用不便宜,购价无优势。几乎所有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都为新能源汽车描述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什么“迫于油价上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汽车”,这怎么可能呢?新能源汽车比传统能源汽车多了一次能源转换,成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购买新能源汽车要比传统能源汽车多付近一倍的钱,为了鼓励大家买新能源汽车,国家下了血本,实行高额补贴,每辆车最高能补贴12万元,即使是这么高的补贴也很少有人买。再说,花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少数人消费本身就不公平。这种补贴是一场零和的游戏,汽车企业赚的钱几乎是政府的补贴,是资金的空转,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
安全也成问题。传统汽车到现在已经126年了,每个车型在上市之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一般的车子,在城市里碰撞一下,根本不会有生命危险,可是新能源汽车就难说了,因为电池可能会起火爆炸,这种案例,媒体已有多起报道。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变得热门,是因为当代人担心石油用没了和空气污染了,可是,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
先说石油。石油几十年内会枯竭吗?早着呢?地球人只是揭开了以中东为代表的几个油库,美洲、非洲的油库才刚刚开启,还有广阔的海洋,暂时只装了几只水笼头,海洋面积是陆地的七倍,仅南洋石油蕴藏量就同中东差不多,南北极还未勘探。地球上还有与石油蕴藏量差不多的煤。即使是石油和煤用完了,还有天然气、页岩气,还有海底取之不尽、还未使用的可燃冰,这些传统矿物质能源再用300年也用不完,现在急个啥呢。
再说污染。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能汽车,以电动汽车最为常见,其实电动汽车根本上就算不上什么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用的什么能源?电。电是哪里来的?烧煤发的。煤是什么能源?传统能源。既然是传统能源,那电动汽车不就是传统能源汽车吗。电动汽车的污染确实少了,可是烧煤发电的污染却增加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是减少了城市的污染,增加了农村的污染,总的污染是增加的。那么什么是新能源,只有太阳能和风能才能算新能源。太阳能车和风能车暂时还只能出现在动漫中,遥望而不可及。真的等到矿物质能源没有的时候,再去使用太阳能车和风车吧。
在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上,全球都看走了眼。金融危机过后,欧美日国家都曾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进行补贴,想以此开启一个新能源汽车新时代,几乎都失败了。以新能源汽车销售最好的欧盟为例,201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占到汽车销量的1%。他们也补贴,补贴期限基本都结束了,以英国为例,英国补贴购车款的25%,从2011年开始,到2012年3月为止。
我国2011年汽车销售1850.51万辆,其中,电动汽车5655辆,只占0.03%,其中大部分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因为在在公交车和出租车领域,政府可以说了算。2010年,上海、深圳、长春、杭州、合肥五市成为首批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城市。补贴试点实施一年后,长春私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零,上海一年仅卖出去10辆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仅有可怜的两辆。即便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最热心的深圳,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也是被政府买走,深圳曾在大运会开幕前,购买下1995辆新能源汽车。而在2012年4500辆的推广目标中,深圳市政府至少采购2000辆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我国是坚定的支持者。2012年7月9日,我国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指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由于没有市场,这个规划将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规划。为了实行这个规划,国家将要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无数的金钱。我国的汽车企业以生产新能源汽车为由,赚取了政府高额的补贴,还将继续赚取补贴。据比亚迪股份发布中期业绩公告,2012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净利润162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4.09%。其中,包括汽车研发补贴在内的政府补贴收入为2.2亿元,为净利润的14倍。
全国31个省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在培养,新能源汽车就如同光伏产业一样,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注定没有大市场,当全国都在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那就注定是一场输得一塌糊涂的游戏。新能源汽车的败局已经显现,只不过还没有到惨痛的那一刻,光伏产业已经提前感受到了。
作为一家两地上市的公司,比亚迪目前遇到的困局还不是致命的。抛开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仍然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不缺少优秀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而是选错了一个行业主攻方向。比亚迪虽然赚取了巨额的政府补贴,但自身也浪费了无数的金钱和时间,等比亚迪再回首市场的时候,曾经的优势电子代工行业已经是富士康的天下了,传统汽车行业已经是合资品牌的天下了。
2008年,比亚迪就开始部署电动车进军美国市场,原计划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E6纯电动车,但这一计划一再推迟。2012年一季度,比亚迪再次启动该计划,先推出E6电动车,后推出S6DM车型,最后是电动巴士,4月份确定与赫兹公司(世界知名汽车租赁公司)合作,进入美国汽车租赁市场。5月5日,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会议期间,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芒格,在回答一名股东询问比亚迪电动车在美国的市场前景时说,“非常有限”。
曾经多次摘得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丰田汽车日前宣布,对电动车存在严重误判,丰田将放弃推广纯电动车计划。此前的丰田也曾经雄心勃勃,要推出14款全新气电混合车型,可是当丰田推出电动微型车eQ时,就遭到了美国和日本市场的拒绝。
丰田公司无论从研发电动车的投入,还是技术储备,都遥遥领先于比亚迪。目前堵在比亚迪胸口的难题是,一直追捧的新能源汽车居然没有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谁先觉醒谁会率先止损,比亚迪应悬崖勒马,尽快把资源转移到传统汽车和电子行业上来,改变在两个行业平等用力的策略,在其中作一个主导行业选择,要么选择汽车,要么选择电子,收缩战线,进行产业链整合,铸造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全产业链型企业。丰田觉醒了,比亚迪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