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的争端让中日关系陷入了冰点,由于民间的仇日情绪释放,日系数码和汽车产品在华销售量大跌、赴日旅游产品也不景气,不少游客主动撤销旅游计划。
央视1套和4套的广告代理公司工作人员称,“已接到央视通知,9月15日和9月16日停止播出日本企业广告,9月17日和9月18日是否停播还得等通知”。
中国康辉旅游集团宣布,其所属全国220家公司、5500家门店停止销售日本游产品、停止组团前往日本旅游。
日本观光局公布报告显示,7月访日外国游客总人数约84万人,其中中国游客约20万,占四分之一,进入9月份以后,整体看来赴日游的数量减少了二成至四成。中国代表团将不会参与本月20日在东京举办的国际旅游博览会。当地旅游业界保守估计,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内,他们的生意将有20%的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与上年同期比较,8月份日系品牌乘用车下降2%,而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26.5%、19.9%、13.0%和4.21%。
一家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内部的数据显示,北、上、广8月份日系数码产品销量共计下跌达到25.91%,其中松下跌幅过半,为52.93%;索尼下降44.55%;佳能降23.12%。
中国目前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而日本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目前,日本市场在中国出口版图中所占份额正在缩水,而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却在日益提高,日本经济可能会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
当初康熙在收复台湾之前的迁界禁海,是持续数年之久的。贾春宝认为,不管是在媒体封杀企业的广告还是禁售来自日本的商品,都仅仅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并不是2~3天就足够的,而且需要形成独特的习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买来自日本的东西;当那种行为形成习惯,并长久保持下去;就会让日本军国主义者品尝到冒犯中国人的恶果。
同理,当美国人、菲律宾人、越南人、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以德报怨的时候,假如我们有足够的定力,对其进行反制,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腰杆反而会得到支撑。只有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敌视与对立,我们才能重新拾回已经丢失许久的民族自信力。
这种情绪的释放是有政府力量支撑的。上海、广州、天津等多地鸣响防空警报,并组织民众参加防空演练,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国防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让我们回想八年抗日战争,最终砸断了日本侵略者的刺刀,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同时,民间自发的反日游行却带来了一些失控,让我们看到了难以理性接受的丑态。比如推翻并砸烂日系车,比如砸烂并烧毁日本企业的商店,比如以一切使用日本产品的人为敌,即使TA在胸中跳动的是爱国之心。
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对日本商品、日本企业以及一切跟日本扯上关系的人与事的封杀。
一些地方出现的打砸抢烧行为,令巿民惊恐,我们愿相信是有组织有策划的,极可能是反华或反人民势力背后操纵。打砸抢的根源何在?为什么只要中国民众宣泄出来的就跟素质扯上关系?出去旅游大声喧哗,不注重卫生,甚至在国际航班上大打出手,为什么中国人在世界之中,如此难以有积极正面形象?
通过这些丧失理性约束的暴力行为,怨恨发泄出来了,受到损失的却是自己的同胞。因为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日本人没有任何损失,我们看到的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在已经跑步进入国际化的都市中的中国人那些失控的野蛮行径。
网友说,早在一个星期前,日本《大众周刊》杂志就在报道中预料,中国如果因为钓鱼岛问题发生反日行动,最后一定会发生过激行为,导致社会秩序被破坏。最终不幸被言中了。
贾春宝说,当美国人在全世界的影子无处不在的时候,任何一个地区的纷争,美国人都是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成为冲在前边的急先锋,毕竟战争就牵涉到军火生意,而战争所导致的各行业凋零与百废待兴,正是美国人乐于看到的。
更有学术名人说,其实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在策划并导演的,而且一直在朝当初美国所设定的方向在发展。
比如当初在旧金山条约之中,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一直在日本驻军,名为监督日本,实际一直在起到为日本军力撑腰的效果,美国卖给日本高精尖的武器,让军国主义武装到了牙齿;在争端升级过程中,对钓鱼岛是否适用《美日安保条约》氛围,以及所持立场,甚至所使用的名称,都语焉不详,自相矛盾。
中日由于钓鱼岛而发生局部战争,不管是商业战争还是军事战争,美国都可以成功实现牵制中日两个国家,让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走得更稳健。
其实所谓保钓的爱国情怀都仅仅是一个按钮,所激发的是长期压抑在内心的愤怒。
不能排除,其中确实有纯粹出于爱国情怀的宣泄,过激表达。但也有些人是受到利用,成为国际势力瓦解中国民心,毁坏中国人的形象的工具。
在这场冲突之中,是谁在伤心落泪,是谁在束手无策,是谁在背后偷着乐?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之中,究竟应该如何划定合理的界限?其实不管如何划定,注定会有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让一些同胞心痛、流血。
更有理性的网友看出了过激行为所产生的衍生效果。认为,我们对打砸行为也要有客观认识:1、只是数万游行者中的极个别,不代表爱国游行者;2、打砸从某方面来说达到了野蛮抗日的目的,更有效、直接的阻止了日系消费选择。
我们无意为那些砸车人辩解,而仅仅试图理性分析他们的内心以及他们的行动根源。
其实我们更应该指责的不是那些游行,却需要对一些事情进行反思:
我们抗议房子被强拆,立刻被驱赶拘捕。我们抗议污染项目上马,立刻被驱赶拘捕。我们在广场祭奠在灾难中死去的人,立刻被驱赶拘捕。如果没有那些暴力执法,没有那么多的委曲求全,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能利用这样的宣泄机会缓解自己的压抑情感吗?
钓鱼岛是什么?当我们无奈地看到我们无奈的政府用外交手段和千篇一律的措辞去应对岛屿争端、经济争端,各种莫须有的制裁与调查,每个人都会在瞬间变成愤青。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游行从原本应该有序变得无序,从义愤填膺变成了单纯的游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让民众无法通过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方式直抒胸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奉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原则?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惧怕一切在大街上的交头接耳,议论国事?
在每个朝代都有一段时间“莫谈国事”,那背后是引火烧身。如果对于民意的这种封杀持续下去,那么我们真的是需要为火山喷发而做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了。
大约也只有把参政议政权归还民众,也只有把舆论高压政策放弃,才能让中国人回归理性而儒雅的阳光形象。
政治环境与舆论环境的改变,取决于我们的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将原本用于维稳的武装力量掉转方向,把军事重点一致对外。是否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所有持不同政见的人哪怕是非理性的批判。是否拥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包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甚至是善意的国际友人的力量。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形成了难以逆转的物质追逐,财富攀比,以及相应的等级观念?
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国策?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致命伤害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搁置争议”“相信后世能有更高的智慧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中所透漏出来的软弱与推卸责任吗?
如果中日之间注定会爆发战争,那么在日本崛起的道路上,在军国主义复活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每年贡献的那些投资与贸易收入,每年购买的那些日元国债,每次重大的天灾人祸之后所给予的慷慨援助,在食品安全与消费权益难以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之后所表达出来的理性与克制,这些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反思的吗?
当初中日为了重新恢复邦交关系,搁置钓鱼岛、琉球群岛等方面的争议,慷慨地放弃了侵华战争赔款的追索权,当我们面对很可能发生战争的时候,难道这些以往做的事情都不应该理性反思吗?
自然,就如贾春宝一直分析并得出的结论:不管是针对谁,中国都不会轻易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这不仅是中国当下和可以预见的未来领导者的选择,也是客观评估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力量制衡之后的结论,更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儒家风范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
但一方面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把老实人逼急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不管是否会发生战争,从保护本国子民的切身利益的角度而言,都需要理性对别人所欠我们的,我们应该得到的利益分得清楚一些。
在敌我矛盾之中是不需要过于纠结是否需要理性儒雅的,在主权和领土,切身利益方面是不需要有丝毫谦让的,如果放弃了原则性,就不仅会让敌人得寸进尺,而且会让自己的国民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