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体检外包得不偿失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随着“治病不如防病”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庞大的体检市场应运而生。

  据相关专业机构测算,目前我国有各类体检连锁机构5000余家,北京、上海、广州的体检市场年业务量均在30亿元左右。

  不过,体制的不健全,监管的无力,令来自社会各界质疑也不绝于耳:体检走形式,有病查不出来,甚至如不久前《南方日报》报道显示,一些三甲医院把体检中心当做牟取暴利的工具,并将其外包给私人老板共同经营。

  公立医院在人员、设备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为什么还需要顶着政策的压力,将体检中心外包给私人老板?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博士告诉记者,这类公立医院将体检部门外包出去,是打着公立医院的牌子“借鸡下蛋”。由于管理体制不同,体检外包的情况在军队医院出现得较多。

  “医院觉得不用操心,同样能获得利润,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一旦有了这种思想,离事故也就不远了。”韩小红说。

  需求不同 引发困惑

  记者:一些公立医院为什么会将体检业务外包?体检项目为医院正常的运营带来哪些影响?

  韩小红:体检业务和医院的诊疗是完全不同的。

  体检业务面对的是很挑剔的健康人,健康人的身体是舒适的,他要求的服务也比较高,甚至会对某些细节提出苛刻的要求。

  然而,患者到医院看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到医院看病是局部有病,把这个区域和病症解决好了就可以了,患者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公立医院就是不将体检中心外包,作为医院本身来做这件事情,现在也是越来越困惑了。

  因为很多医院觉得用那样大一个面积来为这样的人群服务,更何况收入还不及诊疗带来的收入,实在是不如做医疗来得实际。

  同时,公立医院建立自己的体检中心,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因为面对的大部分是健康人,服务要求也很高,原本以为很“轻松”的体检业务,愈发让他们觉得不适。

  相比医院科室的经营,个别院长还会觉得,体检业务既没有带来高收入和高效益,还没以前自在了,因为很多医务人员上班也许半天就能离开了,而体检医生上班时间和正常的医生上班时间是不一样的,管理起来也很麻烦。种种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将这项业务外包给私人老板经营,这项业务对他们来说,即使食之无味,那也弃之可惜。

  记者:这些公立医院将体检外包会不会给医院形象带来影响?

  韩小红:这些公立医院觉得是共赢的,但是事实上这里是有问题的。第三方机构看重的是医院独有的医疗资源,大部分私人老板打着医院的旗号,做的却不是医院的事情,然而医院又会疏于管理,无法有效的保障公众健康。

  所以,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外包对于整个公立医院整体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虽然现在的医疗体制改革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但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进入,因为国家以前是三令五申不允许医院将科室外包的,这项政策刚收回去现在又有些松口。

  大部分人认为,医疗机构又允许社会资本投入了,于是不断加大社会资本的投入。实际上,如果是外包科室,那么这种社会资本的进入方式就是又开始走另外一个极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应该是投入整体的医疗机构,而不是又开始进入承包模式。在承包模式下,就会公立不公立,私立不私立,乱象丛生。

  体制变扭 监管无力


  记者:卫生部之前颁布了《健康体检管理的暂行规定》,作为当初制度的参与者,您您认为当前出现此类承包现象,是因为对《规定》执行不严还是监管无力?

  韩小红:国家有一段时间是从源头上卡住,不允许公立医院进入体检行业,因为公立医院不允许外包,效果也很明显。可现在外包的都是些军队医院。这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同造成的。

  当时《规定》出台并不是约束医院的,它出台的目的就是想规范和控制社会资本的发展。

  那个时候人的思维还没有放开,所以大家的共识都是怎么控制社会资本进入体检行业,怎么不让社会资本在体检行业的发展泛滥,不让他过度体检,整个思维是非常绝对的。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思路不是特别科学与合理。之前的《规定》和现在放开社会资本投入,两者很容易产生矛盾和扭曲。这样来来回回,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记者:目前,面对日益壮大的体检市场,卫生部门如何监管,公立医院又应该怎样去做?

  韩小红:目前,相关的制度法规并没有梳理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加强监管,怎么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我参加了《健康体检管理的暂行规定》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个《规定》的主导思想就是怎么控制社会资本过度化体检、过度化医疗;国家觉得公立医院操作这项业务是没有问题的,民营机构要是做大型设备的话,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民营机构再有钱,政策上得不到支持,发展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地方协会在管,行政部门本来就管不过来自己的事情,你让他再管一件社会发展新业态的事情,那是管不过来的,他也不会去管,这件事就是这样变扭曲。其实,公立医院本身不应该做体检,应该把体检砍掉,因为体检是附加项目。

  借鸡下蛋 得不偿失

  记者:相比之下,国外是否也存在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外包的现象?公立医院应该如何处理好主营业务和附加业务之间的平衡?

  韩小红: 日本没有一家公立医院做体检,我去日本的时候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立医院没有一家体检公司呢?国外医疗同行反问,公立医院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公立医院自己的科学、教育、研发都忙不过来,疑难杂症的研究都没时间,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心思做体检业务,而且公立医院用的都是国家的钱,不可以用来做体检。

  实际上,虽然这项业务的利润很大,但是也要看“蛋糕”的价值对医院有多大。比如,一个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跟我说,他们医院腾出了1500平米来建设一个体检中心,每年收入是2000万元,但他仔细核算了一下,要是用来做别的科室建设,收入最基本也是5000万元到7000万元之间。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浪费。这往往就是一所医院的策略和战略,医院管理者应该时刻明白,医院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不去扩大一个治疗机构,而去做一个附加体检项目?占同样面积的体检中心远远不如做一个以老百姓治疗为核心的综合医院。

  记者: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公立医院仍然不愿意放弃这块理想中的“肥肉”,跟私人老板合作,利润共同分成,往往这种模式获得的成功率要更高?

  韩小红:这件事情,说白了还是医院定位的问题。现在都是这样,这种现象很普遍,我知道的几所大医院做的好的,回去调查后发现,都是跟私人老板在合作的。

  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做的好的科室,比如妇科、眼科等,背后都是有一只手在操作,公立医院的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医院的问题就出在管理上,不计较成本,不思考经营,凡是被外包的都会有固定的经营模式。并不像公立医院时刻要求体现公益性,私人老板更注重的就是效益,一切以利润为出发点。所以,公立医院将体检外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老百姓并不知情,这也是对公众的欺骗。

  因为这是打着公立医院的牌子借鸡下蛋,公立医院往往觉得不用操心,同样能获得利润,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公立医院一旦有了这种思想,离事故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