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在崇礼举办。这次论坛讨论的议题是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集中了五类人,一是部委有关领导、二是市长、三是企业家、四是学者、五是媒体。
由于会址选择在河北,更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都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发展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论坛安排两个主题论坛、四个分论坛。会场内外,我参加了很多次讨论,印象很深的一点是,首都经济圈这个概念含糊不清。
从“名”来看,首都经济圈在突出首都这个元素。先前曾经用过的概念包括首都圈、首都地区、首都经济区等等。首都这个词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是北京,但从国际交往来说,每个国家都有首都,如果没有首都的具体名称,而仅用一般性的首都称谓,则在指称上就非常含糊。国际上有很多首都经济圈,但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如伦敦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等等。
从“形”来看,首都经济圈突出表达的是以首都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天津、河北的关系,成为一个令人尴尬的、让人棘手的问题。
首先来说,“十二五”规划中是同时提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中,显而易见的是,北京已不再将经济中心作为其城市的功能定位,而天津则在北方经济中心占有重要一环。首都经济圈包括不包括天津?如果包括天津,则首都经济圈莫如叫做京津冀经济圈?
其次来说,提出“首都经济圈”,相比较“京津冀”、“京津唐”等先前的提法,忽略了河北、以及河北的一些城市如唐山。这次崇礼论坛,我与唐山市有关领导交流,他们坚持认为,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概念,恐怕不包括唐山。事实上,河北明确提出由14个县(市)做为环首都经济圈的组成部分。这种划分方法,实际上是假定首都经济圈就是北京市,然后再从地理位置的相邻性上简单判定哪些属于环首都经济圈,哪些不是。
再次来说,首都经济圈如需要自圆其说,也一定是以北京的城市为核心,一圈一圈推演开去。这样一来,无疑在强化“摊大饼”理念的合理性,也与现在北京强调要发展的“多中心”格局不相一致。
从“义”上来说,首都经济圈的理念上已经不完全合理,实践上可能还有另外一些负面作用。
在区域经济学文献中,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到伯吉斯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都可以看出核心——边缘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核心——边缘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地区的理论(polycentric,or polynuclear,urban-regions,PURs)。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还提出Trans-European-Networks(欧洲空间网络)战略,提出通过大城市走廊计划或者网络城市计划,促使区域从“核心——边缘”结构向多中心的网络结构均衡发展。
在我们国家,行政级别极大地控制着资源的流向,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会千方百计地汲取行政级别低的城市(或地区)的人才、资本,并以低的价格向后者获得水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如果在北京地区打造首都经济圈,在各省打造各省的省会经济圈,我们就不难想像到各周边地区不断向首都、向省会集聚。由于这种集聚是由行政力量主导的,而不是均衡的市场力量的影响所致,它必然带来诸多问题,如核心都市区集聚过多的人口与产业资源,而周边的中小城市得不到发展。
综上,首都经济圈显然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不应该进入国家的主体规划。至少来说,在当前阶段,应允许首都圈、首都地区、首都经济区;大北京、大北京地区、大北京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区域等等概念综合应用。这是因为,在区域发展中,由于主体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各方强调的重点不可能短期内达到一致,政策重点恰恰需要在公众参与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宁愿让异见成为利益平衡的法码,也不能让不合理的概念引导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首都经济圈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