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经济减速的中长期动因,当前降温虽略超预期,但不代表就是硬着陆。
年初以来,关于全年经济的底部何时出现,一直存有争议。4月份以来的数据一直在印证悲观预测。然而,从短期看,如果综合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当前经济的降温仍处在软着陆区间。并且,如果经济出现进一步放缓,政策面也有相应的空间平衡下行风险。当前政策面调整的力度也确实有所加大。
更关键的是中长期问题。危机刺激后的经济下滑已在两年前开始,突出表现在出口和投资动力的衰减。当前经济运行正在接近政策底线。增长趋缓是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结构调整的需要。这意味着,经济趋缓是趋势性的,但对于政策面甚至经济主体来说,能否真的接受较低的增长率还是一个考验。而通过短期性政策阻止经济下滑,则有可能催生一系列问题。因此,经过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的真正考验已经到来。
近期的投资、工业增加值、消费增速等数据均低于预期,特别是工业增加值降低为一位数增速,预示着经济增速可能已降至政策底。而新增信贷、进出口也同样没有达到预期。这组数据集中指向一点,经济增长还在进一步放缓;并且,在外部需求持续疲弱的同时,内部需求也在略显萎缩。
征兆其实早就出现。正像统计局发言人所指出的,一季度实现8.1%的增速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一季度数据会更难看。二季度同样如此。当前的政策组合是否能保证经济增长在二季度企稳并反弹,尚存疑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降温是全球危机仍在持续的组成部分。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表现喜忧参半,但欧洲的整体风险有增无减。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欧洲政治选举、主权债务和经济疲弱等问题相互交织,变数加大。作为一个开放性大国,中国不会独善其身。在外部环境急剧动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符合国际大环境。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经济增速依然很快。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一个系统性风险,对中国经济增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情理之中。
从纵向看,经济降温仍然处在软着陆轨道,而不属于硬着陆范畴。经济硬着陆是指经济运行大幅降到应有的区间以下。现在大家都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正常区间已经下降。当前经济的降温既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是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的自然结果。不能一看到增长下降,就认为需要政策大力刺激。对于合理适度的经济放缓,公众和决策层的容忍度应该增加。
实体经济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实体经济中,出口和房地产无疑成为最大拖累,消费的表现中规中矩,不算强劲。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如果有的话)比多数人想象的要坚硬。或明或暗的政策放松已经开始支撑房地产市场,虽然有人强调老龄化到来对房价的趋势性打压,但仍处在下半场的城镇化进程是房价的中长期支撑因素。消费没有提速在情理之中,只有解决很多结构性问题之后,消费占经济比重才能提高到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
从政策手段看,中国财政金融整体上都处在稳健区间,有较大的空间应该经济下滑。就存款准备金率而言,当前仍处在较高水平,仍有下调的空间。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的财政状况也支持在需要的情况下,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这也是和面临主权债务问题的西方经济体相比,中国握有主动的优势之处。
然而财政货币空间较大,但在经济降温可控的情况下,不建议在现阶段大幅度放松。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政策放松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外需下降且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中,扩内需更显必要。家庭消费增长是与许多基础性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要改革户籍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由此提升服务业比重。而在投资领域,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人均资本拥有量要远远低于领先国家。在一些民生和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即便是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投资不仅能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更大的考验不是经济的短期性下滑,而是趋势性放缓。如果经济放缓只是外部环境暂时恶化导致的,或者是宏观调控过紧的缘故,那么经济回升会指日可待。问题是,当前经济的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势性的,也就是代表着潜在产出水平的下降。在找到新一轮增长点之前,全球经济周期还在受到各种因素困扰,而经历过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后,外贸基本进入平衡区间。这两方面都表示中国出口增速将降至较低水平。投资也是如此。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两大领域受限的情况下,投资动能显著衰减。利润率的下降和市场需求不足,私人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意愿同样不强。如果观察到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等要素,我们同样也能发现,经济增长的趋势性下降。
应该看到,危机后这轮经济增速的放缓自2010年一季度开始,一直处在下行通道,从高点12%左右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6%,降幅已超过1/3。问题是,至少数据显示,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同时出现了。出口增幅下降,顺差占GDP的比重显著收窄;投资增速也下来了,甚至信贷增速的控制也变得更加容易,从导致信贷萎缩的原因看,与其说是流动性不足,还不如说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这些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政策预期,并且也是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应该出现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策面刺激从短期着手加大刺激力度,那么经济结构会继续恶化,并且有损经济增长的基础。一是短期刺激性政策会加剧微型滞涨。5月份以来物价下行通道明显打开,但应该看到,总体上通胀下降的速度要慢于之前普遍预期。在年初,市场预期全年通胀会在3%以下,甚至有人预测会降到2%。而目前,平均的全年通胀预期已经提升到3%以上。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二季度以后基本上逐季递减,但通胀率在一段时间里却还在走高,并且一直维持在不算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危机应对时期短期刺激性政策过猛的结果。这种刺激破坏了正常的货币与经济联系。
二是短期性刺激政策会加剧结构性问题,并损害政策的信誉。这方面在房地产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房地产市场的趋冷对经济和地方政府收入的影响已经相当显著,但房价的调整显然没有达到政策预期。如果此时放松房地产市场的限购限贷政策,房价出现很可能报复性反弹,政策的反复会让未来的调控更加困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也是如此,其中的道德风险值得警惕。
因而,未来一段时期的挑战在于,如果不依赖短期性刺激政策,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而如果重新启用放松性政策,则会衍生出一系列负面问题。
总之,当前的经济运行要放在整个国际背景下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鉴于实体经济的现实困难,我们期待货币金融阀门适度松动,但房地产调控的基调不应该动摇。如果未来出现新的下行因素,考虑到中国财政金融的稳健状况,更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也有现实空间。但地方债务负担和隐性财政缺口,使得以政府融资平台为基础的投资扩张模式难以大展手脚。
由于中国经济趋缓是中长期现象,因此首先要摒弃以短期刺激政策应对中长期问题的思路。政策面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更为基础的领域,以此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注经济减速的中长期动因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